黑龙江省开展盐碱地改良及秸秆利用的新型综合机械化技术模式的初步研究


来源/作者:  日期:2019-12-19【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黑龙江省现有盐碱地面积4900平方公里,而且还以每年2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具有很大的治理和开发利用需求,随着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秸秆的利用由原来的堆沤肥转变为秸秆直接还田成为可能。黑龙江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在站长毛新平的带领下,总结多年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经验,首创性的提出了覆盖、碎混及翻埋等三种秸秆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模式,引进、试验、推广适应盐碱地改造的秸秆还田机具,探索建立北方寒地盐碱地改良及秸秆综合利用的新型技术模式,解决长期困扰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秸秆处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经过一年的初步试验,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一、技术路线

第一年“秸秆覆盖”——第二年“秸秆碎混+覆盖”——第三年“秸秆翻埋+覆盖”

二、技术优势

㈠产生微酸,中和土壤。作物秸秆中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有机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另一方面可加速土壤养分分解,促进迟效养分转化,提高养分的有效性。因此,秸秆综合利用还田是改良盐碱地,降低土壤盐碱度的重要措施。经过在大庆市肇州县一年的试验测定,试验地块年初PH值为9.51,秋季PH值为9.49,盐碱度下降36.7%。

㈡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秸秆可以视作另一种形式的有机肥,随着秸秆的腐烂分解,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将养地、护地和改良结合起来,有效防止土壤退化,提升土壤肥力。

㈢打破土壤原有结构,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一是控制“返碱”现象。由于原有的土壤具有大量孔隙,产生毛细现象,造成大量含有盐碱的地下水向地表运动,造成每年春季我省大面积盐碱地出现“返碱”现象。采用秸秆翻埋和碎混技术正好可以打破土壤原有结构,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从而减少“返碱”现象。二是通过翻耕创造有效耕层。碱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为地表层多,下层少,经过秸秆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碱分翻扣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从而为作物创造相对良好的耕作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秸秆翻埋的时间最好是春季和秋季,因为春、秋两季是返盐较重的季节,秋季耕翻尤其有利于杀死病虫卵,清除杂草,深埋根茬,加速有机质分解和迟效养分的释放,所以值得提倡。

㈣蓄水保墒,防止土壤碱化。盐碱地一般都存在于低洼易涝地块,由于采用了地面覆盖,大量降雨后的地表径流受到抑制,可以有效防止携带盐碱的地表水流入,并能显著抑制地表的蒸发作用,减少表土水分损失,防止土壤碱化。在相同条件下,秸秆覆盖地块和地表裸露地块相比,其保持土壤湿度的时间可延长20~25天。这一点在今年的初步试验中得到充分验证

㈤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解决秸秆离田出路问题。利用盐碱地周边生产的秸秆还田,可以起到秸秆就地消化,不需外运,能够节约大量运费。因此,利用秸秆改良盐碱地,可以一举两得,有效地解决秸秆离田出路问题。


添加人:投稿用户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