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克山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益分析


来源/作者:  张建平 迟德龙日期:2019-08-08【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一、基本情况

克山县总耕地面积30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其中年种植马铃薯40万亩以上,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和商品薯生产加工基地。

2015年“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落户克山县,在双河镇、河南乡共实施1.025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约为10万亩;示范区马铃薯耕种管收水平达到100%,带动周边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5%,全县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程度由原来的89%提高到93%。

二、主要技术内容

技术模式:大机械深松联合整地,大垄栽培,大机械中耕、植保,大机械收获。

主要技术:机械深松联合整地技术、机械大垄整形技术、机械精量播种技术、机械侧深施肥技术、中耕深松或动力中耕技术、机械高效植保技术、机械杀秧技术、机械收获技术。

技术路线:机械深松(两年)→联合整地起大垄→机械精量播种(侧深施肥)→机械高效药剂灭草→机械中耕(浅松)追肥→生长中后期机械防病→机械杀秧→机械收获

三、机具优化配套

为了高标准完成项目实施,按照农业生产环节的不同要求,项目区选用科技含量高的机具作业,共投入大型农机具74台套,其中 130马力以上拖拉机15台,大型联合整地机7台,中、重耙6台,翻转深松浅翻犁3台,起垄整形机4台,播种机12台,大型液体施肥机3台,马铃薯专用中耕施肥机6台,动力中耕培土机2台,杀秧机6台,收获机10台。通过优化配套,项目区的机具达到技术要求,保证作业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四、主要成效

1.建立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生产模式 通过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形成“专家指导+主导品种+联片种植+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的马铃薯生产格局,依托合作社大型作业机具,采取联合整地、大垄栽培、高效植保、联合收获的生产模式。通过示范创建,探索总结出了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路线、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以全程机械化模式创建项目为模板,不断创新思路,有效提升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水平。

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1)增产节支显著 通过采用大机械深松整地、化肥深施、种薯脱毒、大垄精量播种、中耕深松、机械植保、机械收获等生产技术,亩保苗由原来的4000株增加到5000株,实现多层结薯,马铃薯块茎均匀,质优价高,亩平均产量2860kg,对比田亩均产量2447kg,亩对比增产413kg,按每公斤1.2元计算,亩增效益495.6元。项目区合计增收508.2万元,增幅16.88%。节支增收:一是节种。通过使用专用播种机精播,马铃薯平均亩节省种子10kg,按每公斤2元计算,每亩节支20元,项目区节省种子费20.51万元;二是节肥。通过机械深施肥,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2%以上,平均每亩节省化肥投入6kg,按每公斤3.6元计算,每亩节支21.6元,项目区节省化肥投入22.15万元;三是节省作业费。机械连片作业,亩作业费节约10元,示范田面积10255亩,可节省机械作业费10.25万元。每亩节支总计51.6元,项目区节省资金52.92万元。

项目实施后,每亩节支增效547.2元,项目区总计可增收节支561.2万元。

(2)社会效益明显 一是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项目区采取大机械连片作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为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实施全程机械化项目,可节省劳动力300人,促使农业生产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收入。

(3)生态环境改善 项目区采用先进农机化生产技术,促使了土壤耕作可持续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应用机械化深松整地、机械化精播、化肥深施等先进的生产和田间管理技术,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项目区走上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

 

添加人:朗月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