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稻机械化种植存在问题及对策


来源/作者:安徽农机推广总站 常志强 李 诚  日期:2020-03-31【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一、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基本情况

  水稻是安徽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3300万亩~3400万亩,种植机械化主要有机插秧和机直播两种方式,近几年,钵苗机插秧在安徽省部分地区也展开了试验示范。

  机插秧:安徽省从2005年开始全面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通过11年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在发展速度上稳步加快,而且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明显提升,已经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和社会氛围, 2016年全省机插秧面积达到1164万亩,机插秧水平达到35%。

  机直播:直播水稻生育期短,产量较低,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弱,安徽省并未进行大面积推广。但因其作业效率高、成本低、劳动强度低,操作简单,在一些品种、茬口适宜的地区机直播仍有一定市场。2016年全省共完成水稻机直播351.9万亩。

  钵苗机插秧:近几年刚刚引入安徽省的一种新的水稻栽植模式,目前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2016年,钵苗机插秧面积约2万亩。

  表1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情况表

  年份

  插秧机保有量(台)

  其中:高速插秧机(台)

  机械种植面积(万亩)

  其中:机插秧面积(万亩)

  机械化种植水平

  2011

  14084

  1498

  624.41

  527.04

  18.37%

  2012

  17429

  2223

  847.79

  688.92

  25.18%

  2013

  21002

  3467

  1057.89

  900.42

  31.85%

  2014

  23133

  4021

  1284.95

  1089.01

  38.8%

  2015

  27496

  5634

  1423.5

  1194

  42.77%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天长、来安、霍邱、凤台、枞阳及南陵县,走访了合作社,召开了座谈会,对所调研地区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问卷调研共收到问卷155份。通过调查,155个调查对象平均水稻种植面积1195亩,开展机插秧作业服务的有104家,平均服务面积2083亩;开展机直播作业服务的有30家,平均服务面积843亩;开展钵苗机插秧作业服务的有4家,平均服务面积410亩。调查对象对水稻的种植效益及机械化种植服务效益均比较满意。

  调查结果也反映出,种粮大户及老百姓对新技术的了解及碰到问题首先是找当地农业或农机部门了解,再通过实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技术模式,调研走访的几个县的技术模式都有一些区别,但都能较好的符合当地的种植习惯,老百姓也都能接受。

  三、不同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比较

  1.水稻机插秧 水稻机插秧技术是采用高性能的插秧机代替人工作业,将经过培育的符合一定标准的水稻秧苗,按照农艺要求用机械栽插到土壤中的技术。其特点是:规格化的中小秧苗、带土浅栽、宽行窄株、定苗定穴,并能达到现代水稻种植的农艺要求。水稻机插秧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环节,目前技术十分成熟。机插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手工栽插劳动强度大、栽插时间长、生产成本高、产出效益低等问题,既让农民群众从传统的耕作模式中解放出来,又增产增收,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机插秧技术路线见图1。

  E:信息处工作6-2018的id文件7年——农机科技推广(原件)7年第(9)期“农机推广2017-9月(定稿)”文件夹Links图1 机插秧技术路线.jpg

   

   机插秧种植模式的优势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节省秧田。机插秧采用毯状秧苗,播种密度较高,肥水利用率高,提高了秧田利用率,秧田和大田比例达1:100,可大幅度节约耕地、种子、农药、肥料和用工,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作业效率高,省工省时省力节本。与传统的手工种植方式相比,机械化作业可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省去了人工拔秧和弯腰插秧的工作量,同时育秧时间短(秧苗的秧龄为15天~20天,工厂化育秧秧龄为7天~10天),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优势。一般手扶式插秧机每天栽插面积15亩~20亩,乘座式插秧机每天栽插面积40亩~50亩,远远高于人工栽插效率,并且机械水田作业稳定性好、易操作,有利于抢季节保进度。三是增产增收。由于采用标准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作业,秧苗群体质量易于调控,且适应性强。机插秧的直行、早栽、浅栽、定穴、定苗、密植、宽行,能充分利用土表温度,土壤透性、光合作用等资源优势,促进水稻生长,满足群体栽培技术要求,符合水稻生长规律,抗逆能力明显强于其它栽培方式。机插秧的基本苗能保证千粒重较高,稻穗大、成熟早,并结合“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高产栽培路线,增产效果明显。四是有利于标准化生产。以插秧机为载体,机手或者机插秧公司、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供秧、统一机插等服务形式,促进了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促进了水稻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但是,机插稻在生产应用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归纳起来,机插秧技术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机械化插秧对秧苗质量和整田质量要求比较高,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无茬(无杂草、稻茬、杂物),育秧苗需专用秧盘,育秧用的泥土要过筛、消毒,育秧技术与常规育秧相比,农艺程序比较复杂。二是遇到较稀烂的田块,插秧机陷得太深,插后秧苗东倒西歪,有缺苗、漏苗的现象。尤其是插秧机手操作技术不熟练及育秧质量差时,情况更加严重。三是机插秧需严格控制秧苗生长期,品种选择与秧龄难把握,不利于避开不良天气影响,要做到田等秧,不能秧等田。四是秧盘育秧较密,天气较热时管理稍有不慎,容易造成秧苗烧伤,容易发生绵腐病、立枯病;五是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足,导致大规模机插作业组织难度较大。土地分散经营,户均耕地有限,田块小而零散不规则,与农业机械化要求大规模作业之间存在较大矛盾,插秧机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除此之外,机插秧还存在用种量大,秧龄弹性小,机插秧粗细不均,不能实现每穴单苗或双苗机插等缺陷。

  2.水稻直播种植 水稻直播是不进行育秧、移栽而直接将种子播于大田的一种栽培方式。直播方式多样,可分为机直播和人工撒播,亦可分为水直播和旱直播。机直播是在麦(油)收获后利用水稻直播机将经过处理的稻种直接播入水稻大田,不需要育秧移(抛)栽的一种水稻种植方式,减少了育秧、拔秧、插秧等环节,减少了用工,减轻了劳动强度,与劳动力大批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紧张的实际相适应。水稻直播技术路线如图2。

  近两三年来,直播水稻在安徽省迅速发展,并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面积迅速扩大。据各市县区农机部门统计,2015年全省机直播稻面积已达257万亩,较2012年增加近64%。二是直播稻种植面积呈点扩散状,即以原来直播稻基础较好的地区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展。三是直播稻平均产量水平与其它种植方式生产的水稻单产并无明显差异。

  另外,水稻直播技术不推自广,主要是以下原因的影响:1、劳动力的影响。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匮乏,许多文化水平高、年纪轻的农民都进城当了农民工,农村留守族中以老年人为多数,他们文化不高,体力不强和思想保守,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差。2、机直播水稻技术操作简单。由于直播稻是一种原始的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对于图省事的农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农忙期间劳动力紧张,机直播水稻可以缓解这一矛盾。3、水稻种植效益不高,积极性不高。农民认为机插秧收费偏高,对该技术认同度不高。直播稻成本低,效益明显。

  水稻直播有以下优点:一是省工、省力。直播免除了传统育秧、移栽用工,并节省秧田,使水稻生产简易轻松,可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二是生育期缩短。直播水稻无拔秧植伤和栽后返青过程,因而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一般比同期移栽的水稻缩短5天~7天。三是有利于发展轻简化、规模化生产。但这种方式在生产上有明显的弱点。

  (1)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直播稻不用秧田育秧,没有和前茬作物的共生期,只能在前茬收获离田后才能播种,比常规移栽播种期要迟20天~25天,营养生长期也相应缩短7天~15天,产量潜力大、品质优的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粳品种优势得不到发挥,制约了大面积水稻产量的提高。同时,直播稻的安全齐穗风险大,一旦低温来得早,将不能正常灌浆结实,造成严重减产。

  (2)田间耕整要求高、难度大 由于直播稻田一般耕整粗放,田面平整度差,沟系不达标,经常出现播后淤种、漂种、烂芽及鸟雀危害等现象,且直播稻田比秧田面积大好几倍,特别是前期管理难度大,难以全苗壮苗。

  (3)杂草滋生严重,难以防除 直播稻田前期的秧苗密度较低,要求湿润,不但难以控草,而且利于湿生、沼生杂草的发生,特别是浅水生、水生杂草与水稻秧苗同步生长,草相复杂,防除困难。

  (4)容易倒伏 直播稻根系分布较浅,中后期群体较大,最高茎蘖数通常在40万/667m2左右,导致中后期群体大,通风透光条件差,容易造成基部1节~2节间拉长、细嫩,在灌浆后期遇不利天气条件,很容易发生根倒或茎倒,造成严重减产。

  (5)苗体弱,抗逆能力差 直播稻根系分布浅,80%以上的根系密集在1cm耕作层内,表层根系多,如施肥和搁田不当,则会造成群体大起大落,并使根系受到损伤。在梅雨期间,因直播稻苗小(株高20cm~30cm)、苗弱(4叶~5叶期),易被大水淹没受损,其苗体恢复补偿能力远不及常规移栽稻。

  (6)“次生稻”发生逐年加重 实践表明,长期直播,田间“杂稻”发生越来越重,且较难根除,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E:信息处工作6-2018的id文件7年——农机科技推广(原件)7年第(9)期“农机推广2017-9月(定稿)”文件夹Links图2 水稻直播技术路线.jpg

  3.钵苗机插种植 钵苗机插是采用新型插秧机将钵育壮秧按一定的行距和株距均匀地无植伤地移植于大田的先进技术。该技术针对传统毯状秧苗机插存在的问题,通过钵形毯状秧苗或钵苗培育,利用普通插秧机或摆栽机按钵精确取秧,实现钵苗机插或摆栽,秧苗根系带土多,伤秧和伤根率低,栽后秧苗返青快,发根和分蘖早,能充分利用低位节分蘖,有效分蘖多,从而有利于实现高产;同时按钵苗定量取秧,取秧更准确,机插漏秧率降低,机插苗丛间均匀一致,从而有利于高产群体形成,实现机插高产高效。其技术路线如图3。

  钵育机插水稻有诸多特性特征,具有省种子、省床土、精量播种、秧苗素质好、无缓苗期、成活率高、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抗倒伏、抗低温、提高工效、增产明显等优点,具体表现在:(1)秧龄弹性大,适合种植生育期较长的高产品种;(2)秧苗壮,带完整土钵移栽,无植伤,活棵发苗快,利于争足穗,培育健壮个体,促进大穗的形成;(3)有序栽插,群体结构优化,后期通风透光好,抗倒性强;(4)播种插秧机械化,可实施超高产机械栽培,符合现代化要求。但该技术需要专门的摆栽机械和育秧盘,价格高;移栽时通过摆栽机从盘后将秧苗捅出,育秧难度大。

  4.不同种植方式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表2 不同种植方式成本与效益对照

  类别

  亩均生产成本(元)

  亩均产量(kg)

  亩均效益(元)

  机插秧

  720

  615

  450

  机直播

  656

  640

  315

  钵苗机插秧

  850

  645

  400

  人工插秧

  712

  565

  380

  人工撒播

  640

  525

  306

  备注:表中数据均来自调查表统计数据且为平均值,非计算所得。




   

  针对不同经营组织的调查会有所差异,因为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的地块、机械化程度、农艺措施等差异造成。通过表7中数据显示,在生产成本方面,钵苗机插的成本最高,达850元/亩,究其原因是该种植模式需专用的秧盘和插秧机,该设备费用价格较高,同时育秧环节程序较多,费用较多;其次是机插秧、人工插秧、机直播、人工撒播。总体上差异不大,在这项费用中,土地流转费和劳动力成本是主要费用,占总体成本的80%以上。在产量方面,钵苗机插产量最高,达645kg/亩,比人工撒播的高120kg,比人工插秧的高80kg,其他差异不大,这是因为近年来安徽省年积温较高,达到了水稻高产的生长要求。在生产效益方面,机插秧技术效益较高,达到了450元/亩,其次是钵苗机插的400元,其他差异不大。

  四、水稻种植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十年来,在农业政策和农机购机补贴等惠民政策的激励下,水稻种植机械化快速发展,机械装备和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水稻产量连创新高。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装备数量快速提升,作业面积大幅度增加,整体推进水平不断提升。二是水稻种植模式呈多元化发展,并逐步向轻简化发展。现阶段是以机插秧技术为主,机直播为辅,人工插秧和撒播方式的并存状态。三是水稻生产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尤其是在技术要求最高的水稻育秧阶段取得了长足进步。育秧方式由最初的双膜育秧、软盘育秧向硬盘育秧、条型育秧发展,组织方式也从一家一户的分散育秧向集中育秧、工厂化育秧发展。

  1.水稻种植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水稻种植机械化依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阻碍了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高,种植积极性不高 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老龄化趋势显现,安徽省水稻生产受劳动力制约现象十分严重。在农忙季节劳动力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进而引发劳动力价格上涨。另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流转费用逐年增加,育插秧环节成本也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益。再加上水稻种植劳动强度大,近年来稻谷价格偏低,卖粮比较难,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E:信息处工作6-2018的id文件7年——农机科技推广(原件)7年第(9)期“农机推广2017-9月(定稿)”文件夹Links图3 钵苗机插技术路线.jpg

  (2)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不成熟,基层农机推广力量薄弱 农民对于水稻机械化种植认识和认可程度不高,一部分是由于农民对于机械插秧提高生产效率、节本增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部分是机械插秧分为前期的育秧、后期的机插,时间相对较长,工艺较繁琐,导致大部分插秧由人工来完成或选择简单的人工抛秧、撒播、机直播。再者,育秧技术瓶颈制约。水稻机插秧前期的育秧要求非常严格,播种、施肥、软硬盘等技术工艺流程非常繁琐,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于书本中的标准方法难以操作,更愿意选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另外,既懂农机又懂农艺的技术人员更显缺乏,无法满足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需要。

  (3)机耕路和配套水利设施建设与水稻机械化种植需求不匹配 机耕路建设不到位,导致农业机械下田作业行路难;水利设施不配套,影响到水稻秧苗整个生长期的薄水管理,不能及时做到“旱能抗、涝能排”。机耕路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是影响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4)机械装备与材料的需求和服务与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矛盾 众所周知,高速插秧机和水稻收获机械价格偏高,一次性投资大,作业期短;工厂化育秧投资过大,效益低,影响了合作社工厂化育秧的发展。除此之外,水稻工厂化育秧需要大量的优质床土,农户取土难,同时大量购买营养土和育秧基质增加生产成本。另外种植机械售后服务与维修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插秧机,其状态和易损件的损坏直接影响到作业质量。如果不能及时维修,运到田头的秧块难管理且误工多。目前插秧机的三包服务主要是经销商,经销商的维修服务能力有限,生产厂家服务半径过大,造成插秧机维修难。

  表3 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制约水稻种植机械化生产的因素

  选项

  小计

  比例

  劳动力短缺

  69

   44.52%

  用工成本高

  99

   63.87%

  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

  119

   76.77%

  机耕路不完善

  111

   71.61%

  农业机械价格高

  105

   67.74%

  劳动强度大

  24

   15.48%

  技术不成熟

  25

    16.13%

  稻谷价格低

  101

    65.16%

  卖粮难

  79

    50.97%

  其它

  7

    4.5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55

   

   

  2.建议

  (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规模化经营 加强农田标准化改造,改善机耕道路、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建议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的原则,规划农田建设,使其达到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规范农田标准;加大对丘陵山区农田的合理整治力度,改善种植机械田间运输和作业环境,提高作业效率。各地应加大土地流转费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民依法转让、转租、入股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等组织集中,鼓励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调动种植积极性 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购机补贴政策。在保持相对较长时间对购买插秧机进行补贴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栽植机械的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比例,减轻农民购买插秧机的一次性投入,加大机械化种植作业补贴、燃油补贴、使用新技术的补贴力度。二是尽快出台机插秧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兴建育秧工厂和采用机插秧作业实行补贴政策,降低农民机插秧成本进而提高机插秧的比较收益。三是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列入农业政策性保险内容,防止自然灾害给农户带来较大损失,提高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和措施,鼓励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开展种植社会化服务。

  (3)强化技术示范宣传,做好技术培训服务工作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平台,大力宣传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及其节本增效作用,扫除农户的思想障碍。以水稻栽植机械化示范项目为抓手,加大机械育插秧技术推广的示范引导力度。充分利用各级农机培训机构,建立健全长期的培训机制和网络化技术服务模式,以农业企业、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民为对象,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农机会农艺的基层农机推广人才。另外,加强农业机械售后服务与维修能力,建立基层维修服务网点。一方面引导农机生产企业直接面向机手开展技术示范指导,提高售后维修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培养一批维修服务能手,以免因机械不能及时维修而耽误农时。

  (4)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一主多元主体合作 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不但要购置种植机械设备,还要推广与之配套的种植技术。农机人员与农艺人员密切配合,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共同研究适合安徽省的水稻机械化种植关键技术。重点要在两个方面结合上下功夫,一个是农机农艺技术的结合,提高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一个是农机、农业工作的结合,发挥农机化在水稻生产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努力实现由松散结合到有机结合、主动结合、密切结合。再者突出“一主多元”整体作用发挥,运用行政工作协调、市场机制引导等有效手段,打破部门、地域、单位界限,统筹配置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资源,推进农机推广机构、农机科研教学单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在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推进过程中联合协作,形成产学研推紧密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性服务良性互动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新模式。

   


添加人:朗月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