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秋收大地喜事多


来源/作者: 松原日报  关立新 牛丽千 尹超群 日期:2019-10-22【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孟大哥种粮“讲门道”,乐开了花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正是大田玉米收获的时节,宁江区善友镇光荣村种粮大户孟祥文家的150多亩玉米也迎来了大丰收。

  借助新型玉米收割机,孟祥文家的150多亩玉米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收割。机声隆隆中,孟大哥捧着金灿灿的玉米,脸上乐开了花。“这收割速度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预计今年我家玉米亩产量能达到2300斤,收成挺好。”孟祥文笑着告诉记者。

  聊起产量,忙了一天、满脸倦意的孟祥文立刻来了精神:“真不是吹牛,十里八村你打听一下,这几年我家产量都比别人高。为啥?那是因为我种粮动脑筋、‘讲门道’。不光要选好良种,还要搞好田间管理,施肥、灌溉、灭虫、除草,样样你都得讲科学。”

  孟祥文的“讲门道”还体现在对大田的“倒茬”上。倒茬,就是实行农作物轮作,以达到涵养地力的作用。但是,如果要“倒茬”,土地就要闲一季,很多人不愿意这么做。孟祥文却不这么看,他的地总是三年倒一遍茬。他说,倒茬后的土地就像获得了充分休息的人一样,地力会增加,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也会增强,粮食增产效果十分明显,绝对能补上土地闲置一季的损失。

  当记者问他是从哪学来这么多的农业知识时,孟祥文的妻子刘英接过了话茬:“电视、手机上的农业知识他常看,村上、镇上只要有农业讲座,他准第一个去听。”

  如今,“耕地不用牛、播种不弯腰、喷药不下地、收割不用刀”成了农村最常见的顺口溜。顺口溜在孟祥文的田地里已经成为现实,全程机械化、科学式管理,让孟祥文对未来信心满满。“现在国家政策好,种地有补贴,买机械也有补助,还有农技老师指导,我相信只要我肯干,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孟祥文说。

  张勇海夫妻俩开上收割机,喜上眉梢

  来到哈达山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哈达山镇东北村的“后山”。张勇海的妻子正开着花生收割机从地中间向地头驶来。车开得很慢,她不时回头察看花生收割情况。

  没多久,刚在家里卸了一车花生的张勇海开着空车又回来了。他妻子驾驶的花生收割机也刚好收了满满一机器的花生果。二人相视一笑,将花生装到四轮车上,喜上眉梢。

  张勇海的妻子一边弯腰捡拾掉落的花生,一边对记者说:“我和孩子他爸天没亮就来地里了,已经拉回去四车花生了,中午饭之前这块地就能收拾利索。今年丰收了,花生果比哪年都好。”

  过了一阵,张勇海也来到地头。他说:“现在全是机械化了,我们夫妻一天收3公顷地不成问题。今年‘东北王’这个品种非常高产,乐观估计1公顷能净收入10000多元。”

  张勇海家今年一共种了15公顷地的花生,自家2公顷,其他都是承包的。家里有一个男孩,正在增盛乡读小学,平时夫妻俩一边陪读,一边收废品补贴家用。

  说起孩子,张勇海的妻子接过了话茬:“咱村没有学校了,我就把孩子送到增盛乡读小学去了,这边种地忙,我娘家人可以帮忙照看下,两不耽误。”

  饱满的花生,涨弯了花生果腰;一个个白胖胖的,让收获的农民笑弯了腰,这是哈达山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哈达山镇东北村漫山遍野的丰收景象。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农民的脸上,甜在他们的心里。

  李大姐与友人分享丰收的喜悦

  金秋时节,松原大地随处可见丰收的景象。红的果、绿的树、黄的谷伴着飞架的银线,长在肥沃的田野上,为当地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和致富的希望。农民们忙碌着、欢喜着,迫不及待地和亲朋好友们分享着丰收的喜悦。

  家住宁江区大洼镇前土木村的李大姐,家里总共有30多公顷地,分别种了花生、玉米、萝卜等农作物,样式不少,产量也不错。“今年雨水好,收成也比去年好。”李大姐高兴地说,“虽然累点,也值得。”刚在地里忙活完,她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得给没种地的亲友们送一些去,让他们也尝尝鲜。于是,她将花生和萝卜分别打包了好几份,给亲友们挨个送了过去。

  前几日,当李大姐把一袋花生送到她的一位长辈家里时,老人家别提多高兴了:“我们以前尝过吃不饱的滋味。所以啊,你给我金山银山我都不稀罕,就稀罕这长在地里的粮食。这粮食比啥都珍贵。”

  张大姐是李大姐的好朋友,最近她也收到了带着泥土芬芳的花生和萝卜。“前几天看她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在地里捡花生、拔萝卜的照片,配文字说,倒控得头晕恶心。”张大姐说,“没想到那么辛苦收获的果实,竟还有一份留给我。这礼物来之不易,是用心栽培、用汗水浇灌的,既新鲜又有心意。我打算用盐水把花生煮一下,把萝卜做成咸菜,然后把煮花生和咸菜再分给我身边的人,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秋收的喜悦,接收这份来自大地的祝福。”


添加人:于海洋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