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永吉县张全家庭农场 产销一体提效率 提供服务增收入


来源/作者: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  日期:2019-10-22【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吉林省吉林市张全家庭农场探索和践行了一条粮食产销管理为一体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案例阐释了稻米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家庭农场如何通过高效管理,逐渐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注重品牌化建设,提高市场影响力。张全家庭农场实行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充分利用本地稻米生产的优势,坚持品牌化经营,现已注册“星星哨”、“昌都”等多个品牌,其中“星星哨”被评为吉林市知名商标,深受消费者信赖。二是实行绿色化生产,保证粮食品质。张全家庭农场积极向当地农技人员学习,掌握粮食生产的科技应用能力,坚持绿色生产和优质优价,实现农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三是提供社会化服务,增加农场收入。农场为周边村屯农户提供水稻植保、收割等机械化服务。不仅增加了农场收入,还为周边农户解决了水稻生产中面临的耕种收难题。四是创新经营模式,确保产品质量。农场逐步流转周边土地,通过构建“公司+农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确保产品质量,实现优质优价。 

  案例介绍

  张全家庭农场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施家村2社,农场主张全出生于1967年,是当地有名的能人,1989年从海拉尔空军某部退伍后,多次返乡创业,从事过修车、种苗圃、冷饮批发、打井等,2004年开始从事粮食加工,2014年延伸到粮食种植,注册登记“张全家庭农场”,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农场主。家庭人口5人,包括他和父母、妻子和女儿,家庭劳动力3人。近年来,农场通过构建“公司+农场”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重视“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六化”持续焕发活力,农场生产经营和服务水平日益提升,经营收入不断增加。

  一、坚持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打造农场核心竞争力。农场种植规模扩大后,不能再单纯依靠人力畜力耕种,需在机械化上想办法、谋出路。张全早年在部队从事空军地勤工作,掌握了修理机械的本领,对农机修理具有一定研究。在学习国家惠农政策后,农场依靠财政项目补助和自身积累,先后购置了育苗土烘干机1台、钵盘全自动播种机械1套、钵盘插秧机2台、筑埂机3台、大型联合收割机4台、拖拉机7台、旋耕机2台、植保无人机8架、水稻烘干机9台,建成自动控温智能大棚26栋。家庭农场水稻生产实现了育秧、整地、插秧到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据当地农村经管部门负责同志介绍,张全家庭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后每公顷能节约成本3000—4000元。同时,农场主动向农技专家、高校教授学习,在育苗、种植、管理、收获、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确保生产出来的稻谷质量和口感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张全家庭农场坚持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农场市场竞争力。

  二、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农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农场所在的永吉县万昌镇,朝鲜族人口比例高,近些年去韩国务工、经商的人较多,土地连片流转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张全夫妇跟农户签订合同时定的租金比当地平均租金每公顷高出2000元。且租金支付及时。因此,很多农户主动上门来流转,农场流转土地没有“插花地”,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农场流转土地的规模由2014年450亩、2015年的2325亩,逐渐增加到2018年的4275亩,这两年流转规模保持稳定。农场现有的机械和人员完全能够把地种好,并能在周边开展一些社会化服务。同时,农场注重降成本,每台机车都定有生产、费用、油耗等指标,责任落实到每个农机手,农机具的保养维修也都由自己完成。农场在规模化、集约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仍在不断探索中,增强了农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重视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提升产品品质和影响力。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基础上,农场高度重视绿色化发展和品牌化经营。在种植方面,农场积极申报绿色认证,认证面积达2000亩。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生产标准,采用生态种植方式,肥料使用以有机肥料为主,精准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实现了种地和养地相结合,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农场创新发展模式,2015年与吉林市可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投入30万元建成可视化生产管理模式,在3000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育秧大棚和稻米加工车间,都安装了摄像头,开发了APP,让客户在手机上观看生产、加工全过程,实现种植和加工全程可追溯。在营销方面,农场坚持品牌化经营,现已注册“星星哨”、“昌都”等多个品牌,其中“星星哨”被评为吉林市知名商标,深受消费者信赖。2017年,农场先后申请注册了微店和公众号,借助网络的优势,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拓宽销售范围,营销网络覆盖了国内十多个省区市,农场优质稻米的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四、构建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有效分散风险确保效益。在成立家庭农场之前,创业屡屡受挫的张全获得人生第一桶金后,创办了一家小型大米加工厂,本着诚信经营、质量为上的经营理念,工厂规模逐年扩大,目前水稻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据张全夫妇介绍,公司发展到2014年时,他们发现,普通农户种植稻谷多追求产量和收益,种植品种多为超级稻,产量虽高但质量参差不齐,加工出来的大米口感也较差;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通过收购普通农户稻谷加工出来的大米越来越满足不了客户对优质大米需求的增长。2014年开始,张全夫妇开始流转周边土地,通过销售、加工倒逼建立种植基地,构建起“公司+农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能够通过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能让优质产品卖出优质价格,实现优质优价。

  五、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机利用率增加收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张全家庭农场结合当地实际,积累了诸多生产优质水稻的种植技术,比如水稻钵盘育苗技术、水稻低温催芽技术等。同时为了保证大米品质和口感,采取提前收割的方式,比一般农户收割要早10天左右。利用这一时间差和拥有大量农业机械的优势,农场积极为周边村屯农户提供水稻植保、收割等机械化服务,其中植保作业费每亩7元,收割每亩100元。2018年,农场靠提供机耕服务增加收入30多万元。通过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为农场增加了收入,还为周边农户解决了水稻生产中面临的耕种收难题,推动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六、培养农场接班人,拓展农场发展空间。令张全夫妇感到欣慰的是女承父业,农场后继有人。夫妇二人的女儿张楠楠大学毕业后,于2014年放弃了珠海的工作,回乡和父母一起创业。张楠楠现在很喜欢农场的工作,感觉与在珠海打工相比更自由,更有意义。这些年她先后获得了永吉县十佳青年、永吉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多次参加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青年农场主培训。她通过培训和考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拓展了视野,加强了交流,彼此共享种植经验、农场管理和农产品营销模式等。目前,张楠楠已经全面接管农场,主动谋划、积极思考,农场发展未来可期。


添加人:于海洋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