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走出绿色循环之路 ——记辉南县辉发城镇绿农庄家庭农场农场主刘永亮


来源/作者:吉林日报  张力军日期:2020-10-19【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在成立自己的家庭农场之前,刘永亮虽然家在农村,却从未干过农业。1995年,他刚迈出学校大门,就踏进了造纸企业,从抄纸工人一直干到生产厂长。后来又和朋友在沈阳合伙开办自动化有限公司,一干就是17年。但他脑子里时常闪现家乡的山山水水,梦想着结合家乡的自然条件做一个特色农业项目,但始终没有寻找到机会。

  一次偶然的交谈,触动了刘永亮的创业灵感。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在与出租车司机的聊天中,听到司机除了开车外,还在乡下种了1000多棵大榛子,司机告诉他,种苗来自辽宁,在吉林省内还没有几家种植的。刘永亮回家后马上上网查产地,上新华书店查资料,发现在长白山地区野生榛树分布较广,本地适宜种植,而榛子营养价值高、可销售产品多,是个好项目。打定了主意后,刘永亮于2012年初在村里承包村集体荒山100多亩,成立了自已的家庭农场——绿农庄家庭农场。当年的3月末,他揣着自已多年积蓄,带着美好的憧憬,通过邮局向辽宁供货方发去了货款。随后,在看热闹的乡亲们的议论声中,他接收了多个品种数千棵榛苗。

  回家后,刘永亮按着品种比例和要求种植了榛苗,把希望种到了地里,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了,一年后他发现榛苗在玉米还林地中表现不一:有些榛苗发黄不长个,有些榛苗当年长势挺好但转过年大量死亡,有的榛苗叶片发白慢慢死亡,有的榛苗在雨天涝死……

  为此,刘永亮又开始了新一轮学习,上网查询、购买书籍,到辽宁本溪拜师学艺。一堂省农大老教授的果树生态种植技术课给了他很大启发。他开始采取种草恢复退耕地墒情和微生物菌落、畜牧养殖增加土地的肥力、养鹅生物除草、蒲公英种植增加短期效益的方式经营着家庭农场。熬过了最艰难的3年,终于有了收获。

  目前,家庭农场已经建成大榛子、红松干果园100亩,水产养殖区10亩,鱼田稻种植10亩,水果蒲公英园3亩,其它粮食作物20亩。适当发展禽类养殖,并与附近的养牛场合作,巧用干果林地的鲜草、野菜饲养禽类,再把干果粮食加工后的副产品与塘泥、粪便腐熟,进行废弃资源再利用,增加农家肥使用量以降低化肥的使用。科学利用林下空间布局,在大榛子、红松树下间种蒲公英,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

  绿农庄家庭农场主要产品有榛子、榛园大鹅、野生蒲公英叶茶根茶、榛园木耳、笨鸡蛋鸭蛋、野生鱼(稻田鱼)、土猪、鱼田大米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场依靠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建设休闲游家庭农场,以打造绿色健康食材为宗旨,坚持发展林下多层次生态循环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生态健康的需求,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绿农庄家庭农场先后被评为县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刘永亮于2017年获得辉南县“五一”劳动奖章。

  农场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注册干果类标识“榛榛鼠”牌商标和用于大米及山野菜茶类具有地域满族文化标识“皇封地”牌商标。创建绿农庄农场网站申请榛榛鼠的国际域名和榛榛鼠的中国域名。

  刘永亮连续参加省里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2015年、2017年、2019年的三次学习既丰富了他的农业相关理论及管理知识,又开拓了视野,身边也多了一批对农业有着特殊情怀的朋友,这些都增强了刘永亮对产业未来发展的信心。2015年刘永亮牵头成立了辉南县大榛子产业技术协会,帮助广大种植户做好种植技术及用药防控等服务,根据多年经验归纳总结出《大榛子生产技术标准》,使更多的农民在大榛子产业发展上少走弯路。协会还统一管理标准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榛子产业精品,目前种植面积已经近6000亩。 


添加人:于海洋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