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农机闯出大事业


——访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李华

来源/作者: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   段晋会日期:2021-09-15【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五月的三晋大地,生机盎然,活力迸发。眼下,在清徐县王答乡大寨村的盛华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院里,拖拉机、旋耕机、开沟机、插秧机、收割机、播种机……各式农机依次摆放,停得满满当当。社长李华正忙着向前来参观学习的一行展示自己新近研制改进的播种机。50多岁的他一改初见时的拘谨,面对自己的“心头好”,条理分明、滔滔不绝地细数着它的优点,闪亮的眼睛里是掩饰不住的自信。

李华,1964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大寨村人。经营农机30多年,经验丰富、爱专研的他从一个农机门外汉入选全国农机“土专家”,从一台东方红150型播种机起步,闯出了如今的农机大事业。他的蜕变来源于他对农机事业不屈的坚守和作为新时代农机人的责任与担当。

敢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20世纪80年代,李华高中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手持镰刀、大锹、锄头等农具,弯腰驼背一个劳作姿势持续几小时,难得有一次喘息机会。这样繁重而超极限的劳作,让当时满怀憧憬的年轻小伙李华苦不堪言。1983年村里实行土地改革,土地“包产到户”了,但一切好似并未改变。为伺候好这“温饱田”,农忙时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仍然延续着牛拉犁、马拉车、人工播种的传统劳作方式。心思活络的李华想着,怎样才能减轻大家的负担,让这繁重的劳动更省事些呢?思量再三,他终于下定决心于1986年购进了一台东方红150型播种机,一时间成了十里八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到现在李华依然记忆犹新,总价7 100元的机器,由于缺少资金他想方设法贷了5 000元才买下,贷款还了3年。

当时村里有60马力(1马力约等于0.735 kW)的拖拉机,可以犁地、旋地。但是播种机村里人没见过,更没有用过,李华的“创举”在村里可是个新鲜事。有了这第1台播种机,李华面临的第1个难题就是乡亲们的不接受。那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万一机播失败了,一家人全年的口粮就泡汤了,谁敢冒险啊。对于乡亲们的顾虑李华都明白,但他坚信自己的选择不会错。为打消乡亲们的顾虑,李华就先从自家下手,经过实践,他发现人工播种玉米1亩地用2.5~3 kg种子,机播只需要1.5~2 kg。看到了播种机能省种子,乡亲们才慢慢放下顾虑接受了它。李华也由此开启了他的农机事业。

迈出跨区作业第一步

尝到了使用播种机的甜头,李华的农机事业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89年他又与2名合伙人一起购买了收割机,开始了“南征北战”的农机跨区作业生涯。那时候不像现在高速路网四通八达、信息畅通无阻,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一到陌生地方两眼一抹黑,只能自己慢慢摸索。

刚开始跨区机收时缺乏信誉度和知名度,为此,李华只能在机收质量上狠下功夫。为了让雇主满意,他宁可少干活,也要保证作业质量,宁可少休息,也要如期完成。就这样走河南、到河北,李华开着收割机帮人收割小麦,有时候要走两天两夜才能到收割地。后来有了火车运输,李华就把收割机先运到湖北,然后再一路往北,边收割边往家走,这一来回,少说也得20多天。期间雨淋日晒,吃在地里,睡在车上,夜间行路更是常事。

一份辛苦一分收获。跨区作业虽然辛苦,但收获也是非常丰厚的,一个作业季下来收入占全年的一半还多。就这样苦并快乐着,李华坚持了20多年。现在,随着各地农机事业的迅速发展,李华不用再跑那么远,在农忙的时候即使出门也可以把农机托运过去,自己不用再受奔波之苦了。

有发明专利的农机达人

作为一名资深农机手,李华对于农业机械情有独钟。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将农机具进行拆解组装,一边自学农业机械的理论知识,一边虚心向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和老前辈们请教,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磨合,让李华从门外汉逐步成长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农机能手。

高粱机械化收获一直是制约清徐县高粱全程机械化的短板。2000年,清徐县开始引进高粱机械化收获技术,但由于机收高粱的农艺要求与当地种植习惯不相适应等因素,机收作业时问题频频,再加上对于老百姓来说不算低的机收费用,机收高粱一直得不到乡亲们的认可。此事对李华促动很大,他又开始琢磨着怎么能让这么好的机具与这片土地相契合!“开弓没有回头箭”,凭着对农机的“钻劲”,经过多年的摸索和不断改进,李华利用小麦收割机改进的高粱收割机,不仅解决了农机农艺的融合问题,而且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在他的示范下,高粱机械化收获在当地逐渐推广开来,实现了全县高粱收割机和机收高粱零的突破。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清徐县高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高粱收割机随之成为当地农机户的“新宠”。特别是2018年,清徐县对高粱收割机实行累加补贴,在这一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全县高粱收割机达到30多台,实现了高粱全程机械化作业。2018年2月,李华利用小麦收割机改进的高粱收割机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手捧证书激动得热泪盈眶,直言“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级别的证书”。

抱团取暖才有前景

李华在农具改造上有一手,对农机行业的发展前景更是目光敏锐。“靠农机手个人单打独斗,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很难有市场竞争力。”在农机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李华深谙“独木难支,众木成林”的道理。2009年,李华深思熟虑后,联合几位农机户成立了盛华农机专业合作社,他任理事长。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共有社员20多名,拥有有玉米收获机8台、拖拉机5台,还有喷药机、中耕机等配套机具。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合作社提升了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市场话语权。

“农机跟着产业走”,近年来,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对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成为潮流。盛华农机专业合作社紧跟潮流,为当地种植户提供“保姆式”订单服务、托管服务,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创造了条件。

新时代农机“专家”与“杂家”

李华热衷农机事业,不仅爱专研,还爱学习,甚至还学年轻人玩起了网购,在网上选购农机具和各种零配件。他说:“时代发展太快了,我们农机手也要与时俱进,要不就赶不上趟了。”

多年来,他积极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农机技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机操作手大赛、农业装备推广展示交易会、“讲好农机培训一堂课”活动等,处处可见他的身影,那一张张保存完好的荣誉证书印证了他永不停歇的学习脚步。他还在《当代农机》《农业技术与装备》《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等杂志和专著中,发表过自己关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的经验体会。

2016年11月,李华获得了国家拖拉机驾驶员三级职业资格证书。2017年4月,获得了山西省农机局发放的农机培训准教证,从此持证上岗当起了教练员。2020年,合作社注册成立了清徐县盛华农机驾驶培训中心,李华任法人代表,承担起清徐县及周边农机驾驶员培训工作。在驾驶员培训方面,合作社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培训规范进行,并聘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指导,以提高学员的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

如今的李华,可谓农机“专家”与“杂家”。谈及今后工作的重点,李华表示将继续坚持对农机业务的钻研,在高粱种、管、收等环节不断研究改进,提高作业效果和效率;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接全国最先进的农机科技,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的智能化,为全县特色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乡村全面振兴,既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也需要会种田的‘土专家’、爱农村的‘新农人’。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李华等一批长期扎根农村、服务于农机使用一线的“土专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促进乡村振兴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添加人:运用指导处 内容审核:运用指导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