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春耕农机化生产专栏>> 春季农机化生产  >>  新闻详情
新闻详情
来源/作者: 松原日报 孙国财 吴国权 王庆国 李秋颖
  • 分享

  • 手机版

  • 微信

万象耕新科技兴 良田沃野迎春光
——扶余市春耕备耕生产一线见闻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谷雨时节,松花江畔山林披上新绿,杨柳抽芽,农事渐忙:村屯中,农户整修农机、培土育苗;田地里,工人打井铺设管道、平整土地;农资商店内,各类物资销售紧俏;科技员、“土专家”“田秀才”纷纷奔赴生产一线……沃野、人群和着机器的轰鸣声,在吉林扶余广袤的黑土地上描绘出一幅动人的闹春画卷。

春耕不仅是时令的轮回,更是现代农业的强劲脉搏。在扶余的春耕春管实践中,科技与传统深度交融,彰显着“端牢中国饭碗”的政治担当。随着无人农机穿梭沃野、智慧农田数据跃动云端,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新时代粮食“头等仓”正拔节生长。

良种+良技:

春春耕春管尽显“科技范儿”

春秧苗绿、泡田蓝、机车红……春日的扶余,农户们正抢抓农时,奏响田间劳作的乐章。

连日来,位于扶余市陶赖昭镇石人村的福循种植养殖家庭农场水田地里机车穿梭,一块块格田波光水影。育秧棚内,一片片绿油油的水稻秧苗整齐地排列在育苗床上,仿佛在等待着被送往稻田的关键时刻。嫩绿的秧苗、泡田时候倒影的湖蓝的水面、作业机车艳红的颜色……构成了春耕中最美的图画。

“我种的主要是中科发5号水稻,这个品种我种了好几年,它不仅高产稳产,而且具有抗病性强等优点。4月1日,室外温度稳步提升,我们就开始了水稻育秧。现在处于秧苗生长的中期,需要利用通风喷淋等设备精准调控大棚内的温湿度,为秧苗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大概5月中上旬进行插秧移植。”福循种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张雪一边查看秧苗的长势情况,一边说。

育苗棚内,阳光透过棚顶洒在秧苗上,刚浇过水的小苗挂着水珠,生机勃勃。

“现如今家庭农场都应用上了高科技水稻育苗机械,再也不用手撒稻种、用锨覆盖土了。只需要把育秧盘、基质、水稻种子有序放置在智能设备上,机器便自动完成摆盘、填土、洒水、播种、覆土等工序,一排排规格划一的秧盘就能快速成型。”张雪说,“自从引进了自动化育苗机,育苗效率大大提高,苗种的质量也更加均匀一致,还减少了人力成本,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育苗工作。”

石人村位于松花江边,土质肥沃,水质优良,具备生产优质稻米的优越条件。2014年,张雪成立福循种植养殖家庭农场,近年来,通过引进现代化设备和科学种植技术,大幅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前几年,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石人村有着悠久的种稻历史,为啥村民没怎么挣到钱?”在张雪的电商直播间,她拿起家庭农场品牌大米的包装盒向记者展示,“通过经验总结及外出学习,我逐渐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农民‘卖原粮’价格普遍偏低,必须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变,不断创新激活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这样我们扶余的大米才能卖上好价格。”

“我一定要让村民的好粮食卖上好价钱。”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张雪风风火火的做事风格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石人雪姐”,她决心带着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路来。随后,张雪积极筹措资金,建立稻米加工车间,注册品牌商标,初步建立起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石人村大米产业链条,并迅速搭上“电商直播带货”的快车,让石人村大米销量“一飞冲天”,被端上了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餐桌,带领全村百姓实现了增收致富。

“石人村的大米好在哪?”张雪有她的独到见解。

“水、土、肥、种是决定作物自然品质的关键。”张雪说,水稻在种植过程中“喝”的水,是我们村的天然泉水;“吃”的肥,是不会污染环境的有机肥生物菌肥;“住”的土,是纯天然的草炭土,再加上下霜晚,稻米生长周期更长。“这样种出的水稻不仅颗粒饱满,而且富含矿物质。”张雪说,煮出的大米喷喷香,口感非常柔软,营养价值丰富。今年张雪经营的家庭农场的水稻种植面积达200多亩,她坚信通过科学种稻,一定会实现高产高收,村里的水稻产业发展定会越来越好。

良机+良法:

春“扶余模式”精耕细作提效益

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围绕这一政策导向,扶余市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记者深入扶余市田间地头,深切感受到现代农业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被推广应用,为古老农耕文明注入新活力。

4月21日,扶余市农机服务中心在新万发镇站发村举办2025年“扶余模式”培训及政策解读现场会,一幅“农机轰鸣闹春耕”的生动景象精彩上演。技术指导人员进行现场技术培训,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案例的方式,传授“扶余模式”模式种植和管理经验,以及新型农机具使用注意事项,切实助力种植户提升生产水平,为实现粮食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十余台崭新的新型农机在广袤的农田里整齐列阵,奏响春耕的“奋进曲”。旋耕机、播种机沿着田垄有条不紊地开展作业,或翻出一簇簇新泥土,或划出笔直的线条。田埂上,几十名农户代表们全神贯注地观摩,不时举起手机拍摄记录,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这两年我一直是‘条休耕’技术的用户,受益匪浅,今年我就要向村民推广这种耕种模式,大家一定能增收致富。”扶余市新万发镇站发村农户于长和兴奋地说。

让种植户提质增效的信心何来?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扶余市积极探索推广保护性耕作新模式,经过实验总结出“扶余模式”,即:在“条休耕”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品字形”种植技术,既保证了顺向通风,又弥补了横向通风不足的短板,实现玉米种植的高效、优质、高产。2024年,应用“扶余模式”种植玉米的农户获得了大丰收。

“耕地如同人一样,经过轮作休养生息后,地力得到恢复,农作物产量也会显著提升。”扶余市农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形象地向记者解释道。

“条休耕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不对耕地进行耕种,使其自然恢复和积累肥力的一种农业措施。条休耕的主要目的是让过度利用的土地得到休息,以便恢复其自然生产力。通过休耕,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此外,休耕还有助于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消耗,并促进土壤潜在养分的转化,为下一季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条件。”该负责人说,“条休耕”技术打破传统连续耕种方式,让土地得以周期性休养生息,可有效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品字形种植技术,垄与垄间每穴呈“品”字形交叉布局,使玉米植株间距宽窄交错,让每一株玉米都能充分享受阳光雨露的滋养,汲取充足养分,通过这种种植模式可以大大提升农户精耕细作水平,助力粮食单产提升。

良技在手,种田不愁。通过现场观摩和技术人员的讲解,广大农户对这新种玉米种植新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十分看好‘品字形’模式,株数每公顷能增加到1万株以上,种玉米有株数才能有产量,今年我的计划是种植玉米3000亩以上,希望可以通过这项技术养肥黑土地,更好地改善我的生活。”来自蔡家沟镇腰号村的农户候大平为未来信心满怀。

良田+良策:

春要素保障夯实稳产高产“根基”

春仓廪实、天下安。建好高标准农田是提升地力、确保粮食增产丰收的重要举措。

车辆行驶在乡间道路,平整的大块田地映入眼帘。一场春雨过后,湿润的黑土地上,农户们正播种下新的希望。

近年来,扶余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为导向,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按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键”,一改传统农业“望天收”的局面,实现农机下田、机械作业的规模化种植生产,为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支撑。

在扶余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抢抓施工“黄金期”,开沟挖渠、铺设管道。“项目涵盖了扶余市的17个乡镇,建设面积30万亩,总投资7579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等,截至目前已完成整体建设任务的63%,预计在6月30日前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力争实现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全力打造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和抗灾能力高的‘四高’农田,真正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筑牢‘耕’基。”项目负责人说。

稳住种植面积,才能稳住粮食生产的底盘。今年,扶余市坚持“稳粮、扩豆、优经”,引导农户合理确定种植意向,调整优化品质结构,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任务377.2万亩,完成大豆播种面积任务22.4万亩。及时发放各类补贴,认真落实好耕地地力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作物种植保险等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导广大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政策落地,监管同步。全市农资打假行动正为春耕护航,执法人员严查制假售假、哄抬价格等乱象,推动“放心种子”“安心化肥”直达田间。

备耕以来,扶余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团队,忙碌在各乡镇、村庄的田间地头,为农户们“传经送宝”。他们结合农时农事和技术需求,实地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推动精准施肥、施药等技术落实到田,及时解决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对易发重大病虫害加强监测预警,备足农资,因地制宜指导落实田间管理措施,让农民耕作更省心省力。

夕阳西下,水田倒映霞光,嫩绿的秧苗随风轻摆。一场春耕备耕的交响曲已然奏响,谱写着扶余沃野又一个丰年的序章……

发布时间:2025-04-30提交人: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 芦毅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处 刘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