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4月24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组织蔬菜和设施种植机械化专家组参加了江苏省设施果蔬绿色智能装备现场作业与交流培训活动,结合活动开展了调研指导。开幕式此次活动是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联合江苏省农机技术推广站组织召开的江苏省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成果展示交流会议。在太仓鹿杨蔬果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大型连栋温室内集中演示展示了设施果蔬、设施番茄、设施草莓、叶类蔬菜等5个课题研制的叶菜、果菜耕整地、种植、采收、转送等环节40多台套新型高效蔬菜智能农机装备。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为代表的6家项目科研单位、以盐城市盐海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为代表的10家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在现场开展了上海青、茼蒿、甘蓝、番茄等蔬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演示和新型农机技术讲解。江苏省农机技术推广站组织全省20多个蔬菜重点区县的农机推广站技术人员和蔬菜种植大户进行了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全面对接项目成果推广应用。用于草莓种植的起垄机智能电动蔬菜精密播种机通用苗盘甘蓝全自动移栽机基质块育苗蔬菜全自动移栽机叶菜土上收获机叶菜土下切根机叶菜土下收获机茼蒿有序收获机甘蓝采运一体机江苏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进省份。太仓市作为苏州市县级市,全市GDP1880亿元,人均GDP20.5万元,高质量发展得益于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精心打造的产业生态,城乡融合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太仓市鹿杨蔬果专业合作社承接了江苏省设施果蔬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示范基地建设任务,该合作社也是江苏省级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江苏省级智慧化植物工厂示范基地、江苏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建有设施大棚蔬菜面积150亩、露天蔬菜面积350亩,通过宜机化改造和农机智能化应用,实现了园区蔬菜生产的耕整、种植、植保、施肥、灌溉、采收搬运、尾菜处理全程机械化作业和信息化智慧管控,提升了蔬菜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园区生产的番茄、西兰花、菠菜、甘蓝等10种蔬菜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合作社现有成员15人,年产值约250万元。此次活动充分体现了绿色+智能、现场+课堂、专家+用户的三个结合,将现场演示转化田间运用、将专家技术方案转化菜农操作手册,为推动研产推用一体化成果落地见效贡献了江苏经验和太仓模式。专家组田间指导活动期间,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技术人员、专家组成员专家、中国蔬菜协会代表、国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围绕蔬菜以收定种、机艺融合、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思路和设施、农机、农艺、信息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与科研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和园区菜农一起共同观摩和交流探讨草莓高起垄整地、通用苗盘机械化高速取苗、设施内水肥高效施用、耕播收固定道同轨作业、带根蔬菜土下切割与捡拾、高秆茎叶菜有序收获、果菜粒采与串摘相结合机械臂采收、蔬菜基质块育苗高速种植、甘蓝智能化采运联合作业等机械化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对典型果蔬智能化生产技术规范、设施农业电动化作业标准体系建设、果蔬智能装备试验大纲进行研讨论证;进行了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典型蔬菜机械化生产模式和装备、番茄采摘机器人、草莓自动移栽机、绿叶菜有序收获机、甘蓝电动智能收获机研产用的专题报告;充分发挥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和决策咨询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先进适用蔬菜机械化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谷雨立夏、抢收抢种,在南方冬油菜即将收获、北方春油菜即将播种的时节,4月26日,丘陵山区油菜全程机械化现场演示交流活动在重庆江津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是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和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举办的丘陵山区油菜全程机械化现场演示与学术交流会。丘陵专项油菜耕整、播栽、收获课题单位技术人员,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岗位专家,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油菜专业组成员,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油菜主产省份农机鉴定推广机构代表参加了活动。活动期间,适合丘陵地区的15款新型自走履带旋耕机、油菜精量播种机、油菜毯状苗移栽机、油菜割晒机、油菜捡拾机、油菜联合收获机、小区育种捡拾收获机在江津区黄庄现代粮油科技示范园区江小白农庄进行了作业演示。丘陵山区油菜播种机作业演示手扶式油菜移栽机乘坐式油菜移栽机油菜毯状苗联合移栽机丘陵山区油菜联合收获机丘陵山区油菜割晒机丘陵山区油菜捡拾机小区油菜捡拾收获机课题专家进行了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农艺要求、丘陵山区油菜耕播机械化生产现状与研究进展、油菜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应用、油菜机收损失原因分析与对策、油菜智能作业装备研究进展等专题报告。华中农大周广生教授专题报告: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农艺措施华中农大廖庆喜院长专题报告:丘陵山区油菜耕播机械化生产现状与研究进展南京农机化研究所薛新宇研究员专题报告:油菜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张敏研究员专题报告:油菜机收原因分析与对策江苏大学徐立章教授专题报告:油菜智能作业装备研究进展课题技术人员进行了丘陵山区油麦兼用联合播种机、油菜移栽机、油菜收获机成果推介。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农机推广机构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发言。云南农机推广站邓庆站长交流发言江西农技中心农机处况杰华副处长交流发言湖南农机事务中心张利峰总工交流发言贵州农机推广站周奇高级工程师交流发言四川农机推广中心任丹华总工交流发言重庆农机推广站唐琳站长交流发言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经作机械处负责人对总站组织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示范推广工作进行了布置,要求油菜主产省份农机推广部门一是开展精准实地调研,围绕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和装备,摸清单产提升关键机具保有量和难点瓶颈;二是开展对比试验验证,针对不同技术模式、不同机具型号对比试验验证,为农民选机用机和推广应用方向提供技术引领和数据支撑;三是开展机手技能培训,紧盯主推模式和关键机具,结合农时组织开展农机化技术和装备培训指导;四是开展典型案例凝练,聚焦整建制推进县,及时总结好模式、好经验、好做法,凝练本地区大面积单产提升机械化典型案例。同时,呼吁全国农机行业产学研推用更加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油菜机械化生产工作,积极做好油菜新型农机装备熟化推广应用,切实发挥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机械化支撑作用,共同推进我国油菜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3月22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下称“总站”)、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精准农业技术装备分会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召开农机北斗导航技术研讨会,17位专家分享了农机北斗导航、农机智能化、农机作业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关管理、研发、企业等单位的行业人士100余人旁听并参与了研讨。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李伟国代表主办方致辞。李伟国表示,智能化是当代农机化和农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北斗导航是农机智能化的核心技术。近些年,北斗赋能我国农机智能化快速发展,从无人驾驶拖拉机到智能插秧机,从精准变量施肥到智慧灌溉系统,从作业质量监测到全产业链智能管理,北斗技术的广泛、深度应用,正在推动我国农业从“机械化”向“智能化”加速迈进,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他强调,要注重协同创新,共同打造农机智能化发展新生态,农机北斗导航设备作为一个零部件已经比较成熟,农机辅助驾驶设备已降价到一万元左右,但农机整车智能化水平较低;要加强企业、科研教学、鉴定推广单位、行业协会和数据服务机构协作,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机作业场景和农机作业数据资源,借鉴智能汽车等相关领域的现就经验,加快智能农机创新研发、推广应用,共同推动农机智能化、农业现代化加速迈上新台阶;要积极探索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应用,推动精准感知、智能决策、实时调度等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全流程,使农业真正迈向“数据驱动、智慧生产”的新时代。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王建强教授以“智能汽车技术前沿探索与跨域赋能应用思考”为题,分享了智能汽车关键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情况,提出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是未来农机的发展方向,要借鉴智能汽车等领域的经验,以无人、云控、共享目标产业形态,强化“农机+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推动农业生产降低人工成本、优化能耗、提升效率,购机未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总站信息处处长毛振强分析了我国主要农机导航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表现,提出了发挥政府作用,以数据集中规范管理助力企业降成本,打造农机数据高质量数据集,推动数据资源多场景应用,强化多传感器融合提升国产农机智能化水平等建议。总站技术评价处处长温芳分享了对农机前装北斗导航认证技术评价工作的思考,提出要加力“前装”导航认证采信,探索创新智能农机产品的智能化分级认证,提高前装导航设备智能农机产品和高等级智能农机产品补贴力度,强化智能农机数据分析与“优机优补”和“作业质量激励”的关联;在优化智能农机认证方面,要考虑综合运用数据、平台、服务等因素,统筹智能农机产品在测试、生产、应用过程的表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装备检测部主任梅鹤波讲解了农机北斗导航设备相关检测标准规范的主要参数指标、试验方法以及有关共性问题。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处长柴峰以大数据助力汽车信贷为切入点,介绍了该行在农机金融服务领域的布局,提出综合应用金融和农机北斗导航设备采集的数据,赋能农业农村金融创新,助力智慧农业、智能农机发展。国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凯分享了该公司在农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思考与实践,提出构建农业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助力公共数据流通利用。北京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冠分享了大模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并结合该公司在农机时空数据处理方面的实践,介绍了大模型的应用成效、不足和挑战。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才聪主持的讨论环节,有关专家、代表提出,随着北斗导航、大数据等技术在农机化领域的广泛应用,要以农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出发点加快建设统一的综合数据服务平台,加快贯通农机化管理和生产应用各环节的业务,实现数据赋能农机化发展质量提升。从2020年以来,会议主办方一直坚持举办农机北斗导航技术研讨会,呼应了各界对农机智能化的高度关切,深受各界关注和好评。
3月22日上午,2025年浙江省春耕备耕暨送科技下乡活动在黄岩正式启动。活动不仅拉开全省春耕大幕,还全方位展现了科技装备为农业生产、产业升级带来的强劲动力,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天上午,在黄岩梁湖桥粮食功能生产区里,各式各样的农机具整齐排列,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各类农业无人机、无人驾驶旋耕机、播种机、水稻高速插秧机等现代化农机具纷纷驶向田间地头,开启了新一年的春耕劳作。“今年,我们大概有40多台套设备,涵盖了耕、种、播三大类,我们水稻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80后”大学生种粮户章彬斌十多年来专注于水稻种植,目前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他告诉记者。章彬斌先后投入800余万元,实现了从育秧、插秧、病虫害防治、施肥,到收割、烘干的全程机械化。今年,他还引进了无人驾驶插秧机,进一步提升了作业效率与精准度。“无人驾驶插秧机在插秧数量和行距控制上比人工操作更精准,以前一台机器需要三个人操作,现在只需一人。现在我们在插秧、旋耕等环节采用无人AI技术后,每亩地成本能降低20%-30%左右。”章彬斌介绍。除了水稻种植,在各种特色农产业种植上,智能化也成为今年春耕季的一大亮点。在黄岩西甜瓜科创园,适合山地丘陵地带操作的小型机械,如小型起垄机、小型碎草还田机、微型耕作机等,正成为瓜农们的得力助手。“起垄机,起垄又快又标准,土壤的透气性更好了,西瓜苗扎根更稳。还有小型碎草还田机,能把田间的杂草和秸秆快速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既环保又肥沃了土壤。”黄岩区瓜农协会会长牟森林兴奋地表示,有了这些“好帮手”,黄岩五万多瓜农的种植压力小了,收入也更有保障。“不同于大规模平原种植,浙江多山地丘陵,农户的土地较为分散零碎。所以我们研发的小型机械,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地形特点,力求做到轻便、灵活、高效,方便农户在小块田地上操作。”省农科院蔬菜所西甜瓜研究室主任寿伟松表示,后续他们还会持续收集农户反馈,不断优化这些设备,让科技真正为浙江的特色农业发展赋能。这个春耕季,浙江大学充分发挥科研优势,针对畜禽业养殖推出一系列极具创新性的智能化设备,助力传统畜禽养殖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我们研发了鸡舍巡检机器人、施肥机器人、猪舍消毒机器人等一系列设备,像这台机器主要针对鸡舍和鹌鹑舍进行巡检,能检测出病鸡、弱产鸡和绝产鸡,以前这些工作都需要人工完成。”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工程学研究生高铭一边操作着设备,一边介绍,“以往,养殖户检查鸡群状况时,需要穿梭在狭窄的鸡舍通道中,一只一只地观察,不仅耗时费力,还容易因为人为疏忽遗漏掉一些患病或产能异常的鸡。但现在有了这台巡检机器人,它搭载了先进的图像识别与数据分析系统,内置的高精度传感器能敏锐捕捉鸡群的细微动作、体态特征以及声音变化。一旦发现有鸡的行为模式与正常状态不符,或者通过热成像分析发现体温异常,就能立即发出警报。通过大数据的长期积累和深度学习,它的判断准确率还在不断提升。”近年来,黄岩区农机新增数量明显,目前拥有高速水稻插秧机80余台,履带式自走旋耕机70余台,拖拉机50台。今年,黄岩区还将进一步推广节能环保型、复式多功能以及大型高效的农机装备,提高主要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加快列装北斗导航、5G、卫星遥感、无人驾驶等信息化技术与机械相结合,加强农机装备信息化互联互通,有效提高农机管理智能化水平。今年力争实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以上。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推动粮食机收减损、适度加工和科学储存。2月26日,2025上海农机企业代表座谈会召开。会上,来自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悦达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江苏福马高新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滁州禾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和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企业代表交流介绍各自企业的相关情况和发展布局,并围绕农机研发、农机推广社会化服务、农机装备智能化转型等内容畅所欲言。企业代表表示,上海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农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将进一步加强科研投入,创新攻关,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与此同时,参会的市、区农机推广、管理和监管部门(单位)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到,希望企业在做好农机研发制造、数字化转型、推广应用、市场销售的同时,关注农机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产品质量,尤其要做好适应上海本地农业生产现状的售后服务,助力上海农机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有效保障市民“菜篮子”“米袋子”,提升超大城市地产农产品安全供给能力,上海市近年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粮食和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农机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约100万千瓦,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98.7%,位于全国前列。已创建成功蔬菜“机器换人”示范基地56个,平均机械化水平达到66.4%。建设了“上海农机物联网平台”,通过购置补贴“三合一”方式和对2017年以来5大类自走式农机安装北斗定位系统项目,在国内率先实现现有自走式农业机械全面物联。已建成粮食无人农场约7.3万亩。上海立足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现代设施农业、种业、主要粮油作物、设施蔬菜、林果业、畜禽水产养殖、区域特色农产品等主要产业,聚焦产前、产中、产后等农机化生产的重点作业环节,从研发制造、智能化提升和适应性改进等角度,梳理形成了上海农机短板清单、补短板应用型试验场景清单和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需求清单。同时,通过农业科技项目引导农机企业、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和产业主体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一定成效。会议表示,本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促进农机推广应用,推进落实新一轮购机补贴政策,充分发挥补贴政策的支撑保障作用,同时“跨前一步”服务好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本市农机化生产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和智能装备处、执法总队,市农机鉴定推广站、市农机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及嘉定、松江、金山农机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