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3月22日上午,2025年浙江省春耕备耕暨送科技下乡活动在黄岩正式启动。活动不仅拉开全省春耕大幕,还全方位展现了科技装备为农业生产、产业升级带来的强劲动力,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天上午,在黄岩梁湖桥粮食功能生产区里,各式各样的农机具整齐排列,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各类农业无人机、无人驾驶旋耕机、播种机、水稻高速插秧机等现代化农机具纷纷驶向田间地头,开启了新一年的春耕劳作。“今年,我们大概有40多台套设备,涵盖了耕、种、播三大类,我们水稻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80后”大学生种粮户章彬斌十多年来专注于水稻种植,目前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他告诉记者。章彬斌先后投入800余万元,实现了从育秧、插秧、病虫害防治、施肥,到收割、烘干的全程机械化。今年,他还引进了无人驾驶插秧机,进一步提升了作业效率与精准度。“无人驾驶插秧机在插秧数量和行距控制上比人工操作更精准,以前一台机器需要三个人操作,现在只需一人。现在我们在插秧、旋耕等环节采用无人AI技术后,每亩地成本能降低20%-30%左右。”章彬斌介绍。除了水稻种植,在各种特色农产业种植上,智能化也成为今年春耕季的一大亮点。在黄岩西甜瓜科创园,适合山地丘陵地带操作的小型机械,如小型起垄机、小型碎草还田机、微型耕作机等,正成为瓜农们的得力助手。“起垄机,起垄又快又标准,土壤的透气性更好了,西瓜苗扎根更稳。还有小型碎草还田机,能把田间的杂草和秸秆快速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既环保又肥沃了土壤。”黄岩区瓜农协会会长牟森林兴奋地表示,有了这些“好帮手”,黄岩五万多瓜农的种植压力小了,收入也更有保障。“不同于大规模平原种植,浙江多山地丘陵,农户的土地较为分散零碎。所以我们研发的小型机械,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地形特点,力求做到轻便、灵活、高效,方便农户在小块田地上操作。”省农科院蔬菜所西甜瓜研究室主任寿伟松表示,后续他们还会持续收集农户反馈,不断优化这些设备,让科技真正为浙江的特色农业发展赋能。这个春耕季,浙江大学充分发挥科研优势,针对畜禽业养殖推出一系列极具创新性的智能化设备,助力传统畜禽养殖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我们研发了鸡舍巡检机器人、施肥机器人、猪舍消毒机器人等一系列设备,像这台机器主要针对鸡舍和鹌鹑舍进行巡检,能检测出病鸡、弱产鸡和绝产鸡,以前这些工作都需要人工完成。”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工程学研究生高铭一边操作着设备,一边介绍,“以往,养殖户检查鸡群状况时,需要穿梭在狭窄的鸡舍通道中,一只一只地观察,不仅耗时费力,还容易因为人为疏忽遗漏掉一些患病或产能异常的鸡。但现在有了这台巡检机器人,它搭载了先进的图像识别与数据分析系统,内置的高精度传感器能敏锐捕捉鸡群的细微动作、体态特征以及声音变化。一旦发现有鸡的行为模式与正常状态不符,或者通过热成像分析发现体温异常,就能立即发出警报。通过大数据的长期积累和深度学习,它的判断准确率还在不断提升。”近年来,黄岩区农机新增数量明显,目前拥有高速水稻插秧机80余台,履带式自走旋耕机70余台,拖拉机50台。今年,黄岩区还将进一步推广节能环保型、复式多功能以及大型高效的农机装备,提高主要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加快列装北斗导航、5G、卫星遥感、无人驾驶等信息化技术与机械相结合,加强农机装备信息化互联互通,有效提高农机管理智能化水平。今年力争实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以上。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推动粮食机收减损、适度加工和科学储存。2月26日,2025上海农机企业代表座谈会召开。会上,来自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悦达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江苏福马高新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滁州禾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和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企业代表交流介绍各自企业的相关情况和发展布局,并围绕农机研发、农机推广社会化服务、农机装备智能化转型等内容畅所欲言。企业代表表示,上海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农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将进一步加强科研投入,创新攻关,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与此同时,参会的市、区农机推广、管理和监管部门(单位)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到,希望企业在做好农机研发制造、数字化转型、推广应用、市场销售的同时,关注农机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产品质量,尤其要做好适应上海本地农业生产现状的售后服务,助力上海农机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有效保障市民“菜篮子”“米袋子”,提升超大城市地产农产品安全供给能力,上海市近年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粮食和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农机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约100万千瓦,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98.7%,位于全国前列。已创建成功蔬菜“机器换人”示范基地56个,平均机械化水平达到66.4%。建设了“上海农机物联网平台”,通过购置补贴“三合一”方式和对2017年以来5大类自走式农机安装北斗定位系统项目,在国内率先实现现有自走式农业机械全面物联。已建成粮食无人农场约7.3万亩。上海立足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现代设施农业、种业、主要粮油作物、设施蔬菜、林果业、畜禽水产养殖、区域特色农产品等主要产业,聚焦产前、产中、产后等农机化生产的重点作业环节,从研发制造、智能化提升和适应性改进等角度,梳理形成了上海农机短板清单、补短板应用型试验场景清单和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需求清单。同时,通过农业科技项目引导农机企业、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和产业主体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一定成效。会议表示,本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促进农机推广应用,推进落实新一轮购机补贴政策,充分发挥补贴政策的支撑保障作用,同时“跨前一步”服务好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本市农机化生产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和智能装备处、执法总队,市农机鉴定推广站、市农机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及嘉定、松江、金山农机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杜苏林(右)在介绍新款电动式自动播种机。记者苏滨摄“地块多大?”“巴掌田、鸡窝地,分在3个山头!”“石头多不多?”“有时候一锄头下去就冒火星子。”“刀片再配厚点儿。”…………山间云雾升腾消散,天空泛起鱼肚白。贵州毕节黔西市金碧镇,富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苏林忙着向种植户演示微耕机操作。扳动启动把手,“噗噗噗”的喷油声后,“哒哒哒”的声响在院内回荡,朦胧的绿意被渐渐唤醒。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贵州山地丘陵占比92.5%,如何因地制宜,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日前,记者深入黔西市采访,透过一家农机合作社的成长壮大,剖析小农机如何开进山地丘陵。小型化、多功能“传统大型农机在我们这里‘水土不服’”“在山地丘陵干农活,强度大,年轻人不愿干、老年人干不动,有心无力。”杜苏林说。有年春耕,杜苏林雇了10名工人抢种苞谷。一天下来,种了不足5亩,大家都胳膊酸痛、直不起腰。这么种下去,不仅成本过高,还耽误农时。几经周折,杜苏林联系上一家企业,该企业迅速寄来10台手推式播种机样机,“针对山地丘陵研发的新机型,免费试用,用完反馈效果就行。”种植深度5厘米,前后间距25厘米,掉头灵活、操作轻便,用上机器,大家很快就完成了播种,出苗还比人工播种快,出苗率也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种植户赶忙来参观,还借去试用。杜苏林嗅到商机。“小地块、大坡度,传统大型农机在我们这里‘水土不服’,各式各样的小农机倒很有市场。”山地丘陵呼唤合适的农机,杜苏林心里门儿清。5年前,杜苏林成立农机合作社,主打山地农机销售。刚开始,杜苏林先推微耕机,“那时山地小农机种类单一,功能也少,市场需求没培育起来。”当年仅卖出10台。“贵州的地块碎,农作物规模小、品种多,加之农户购买力有限,宜机条件确实差。”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富贵潜心研究山地农机近30年,认为山地丘陵地区推广农业机械化,农机既要小型化、轻量化,还须细分类型、整合功能,走一机多用的路子。从手推式到电动式,从单一型到复合型,近年来,山地丘陵农机快速发展。“耕、种、收,合作社有10多种机型,有的可以边播种边施肥,既能种苞谷,也能种大豆。”杜苏林还采购了一批适用于山地丘陵的专用拖拉机,只需更换挂件,即可实现耕地、起垄、覆土等功能,“可以整机或拆开卖,选择空间大。”仅去年春耕,合作社就销售农机40多台(套),销售额突破100万元,一跃成为农机销售大户。补短板、提性能“之前老机子震动太大,干一天活儿,手抖得筷子都拿不住”去年春耕,当地种植户李俊选中一台微耕机,售价2300元,政府新机购置补贴890元、农机报废更新补贴600元,再加上报废残值200元,实际支付610元。5亩苞谷、4亩水稻,爬坡过坎地种下来,李俊却感到轻松不少。“之前老机子震动太大,干一天活儿,手抖得筷子都拿不住。”跟许多种植户的想法类似,性能好、有刚需、节省体力、性价比高,是李俊选购农机的主要考量,“在我们这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微耕机。”对杜苏林而言,性能也是采购农机的关键。他经常去各地了解行业趋势,精挑细选,“山地农业机械化,要迈向耕、种、收全过程,从粮食作物拓展到特色产业。”2022年,合作社首次引进一批电动式自动播种机,让种植户免费试用。奈何地里石头多,架不住反复撞击,播种轮和轴承先后损坏,犁尖也被撞弯,大家有些失望。2023年,厂家去掉犁尖,改成圆盘式破土设计,还是故障频发。2024年,播种机升级成圆盘式+承重式设计,遇到撞击能自动上抬10—15厘米,避开石头再破土播种,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今年备了50台电动式播种机、50台手推式播种机,不少人来询问性能和价格,应该会卖得好。”连续3年探索,杜苏林的信心越来越足。经过市场调研,杜苏林发现,国产农机性价比高,在市场上更受欢迎。合作社在售的农机,目前全部是国产。合作社还跟许多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样机试验:样机交给种植户免费试用,杜苏林做好追踪记录并向厂家反馈,促进产品完善。“贵州多为黏性土壤,我们长期跟贵州大学合作,优化机型配置,整合功率充足、抓地力强、通过性好等优势技术,提高农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贵阳源江机械有限公司监事张有江说,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产品竞争力,壮大品牌效应,抓住市场机遇。为补齐农机短板弱项,更好推广农机,地方政府持续发力。“按照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户)的方式,开展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对重点推广机具实行优机优补。”黔西市农机服务中心主任杨亚表示,去年发放机具补贴58.114万元,今年估计突破110万元,第一批77万元的补贴资金已经到位。重服务、扩市场“不能让农民吃亏上当,耽误农时”上午9点多,毕节市金沙县,种植大户周先进遇到麻烦,正在耕地的机子突然趴窝。“打开油管,倒点油看看流不流畅。”杜苏林耐心引导,周先进迅速找出问题:油管堵塞,疏通一下再更换滤杯。不到半个小时,地里再次响起隆隆的机械声,“这套机械花了4万多元,自己种100亩,还提供农机服务几百亩,靠谱的维修服务太关键!”黔西市有农机销售点100家左右,杜苏林的合作社能脱颖而出,服务好是重要原因。“国内农机生产厂家多、品牌杂,我们进货时,既要严把产品性能关,又要考虑售后服务,不能让农民吃亏上当,耽误农时。”做过汽车维修的杜苏林,搞农机维修是一把好手,“不管是修是换,响应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一旦维修周期过长,马上把新机送到农户手里,免费顶替使用。”2024年,合作社为当地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累计2.1万亩、跨区作业服务面积累计18.8万亩。合作社每年还举办多次免费农机操作或维修技术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农机驾驶员超600名、农机维修人员36名,一些脱贫户通过农机服务找到了新的增收路。“今年春耕,预计合作社能卖300台以上农机。山地丘陵,小农机能行!”合作社的农机销售市场已从黔西市辐射到整个毕节市乃至贵阳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杜苏林信心满满。临近傍晚,一笔近30万元的大单顺利成交。客户前脚刚走,杜苏林随即掏出手机,调配车辆装车发货,接着联系农机生产厂家,加紧补货,“春耕不等闲,一刻也耽误不得!”
2月17日,浙江省水稻机插现场推进会在武义召开,厅种植种业处、农机数字化处,省农技推广中心、省植保农药站等负责人参加会议。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主任骆健民出席会议并讲话。据悉,浙江省将锚定“一年大突破、三年大跨越、五年创一流”发展目标,加快补齐水稻机插工作短板,力争2025年全省水稻机插率不低于55%,2027年水稻机插率达到70%,2029年水稻机插率达到80%,争创全国一流水平。会议指出,抓好水稻机插工作是补齐水稻全程机械化短板、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保障粮食稳产增收的迫切需要,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抓推进。会议强调,要统一思想,精准施策,全速全力打好水稻机插“翻身仗”。要重塑政策体系,学习武义“摊费入盘”做法,把各类补助落到每盘秧苗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农户机插种植积极性。要升级服务体系,以农事服务中心为主体,推动育供秧功能全域化布局,加快建设专业队伍、统一服务标准,不断做优专业化服务、精细化管理。要迭代技术体系,聚焦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先导区建设,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宜机化改造,全力破解复杂地形机插作业问题。会议要求,要合力攻坚,全面打赢水稻机插“翻身仗”。要明确目标任务,把责任层层分解到县、乡、村、主体、田块,确保工作落小落细、落到实处。要全面摸排起底,摸清各地水稻种植户、种植面积、育秧能力、插秧机和机手等底数,详细掌握基础情况。要加强组织领导,组建专门工作小组,明确专人专岗专责,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要强化要素保障,加强人员、资金、项目等支撑,坚持全程考核督导跟进,确保任务如期完成。要落实闭环管理,强化实时调度,压实各级责任,形成工作闭环。要注重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提炼一批好模式、好机制、好做法,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武义县作经验介绍,11个地市分别作交流发言。与会代表还现场参观浙江欧欧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武义县仁村育秧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