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科技推广  >>  新闻详情
新闻详情
来源/作者: 上海三农
  • 分享

  • 手机版

  • 微信

良种良法到田间,金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产业升级的互促路径

地处上海市西南的金山区,近年来农业产业发展亮点频频,涌现了诸如金山大米、“小皇冠”西瓜、番茄、葡萄、玉米等优质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着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而这些优质农产品得以成就,是良种配良法的不断探索和推广,更离不开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有力支撑。

金山区多年来积极承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致力于推进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完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同时,借助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的契机,持续推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让农业科技、良种、良法深入农户,加速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迭代,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筑牢公益服务基石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变多,田间管理迎来关键时刻,金山区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黄俭如往常一样,奔波在各个基地里,查看蔬菜长势,检查病虫害发生情况,或是给种植户讲授新的种植技术。这是黄俭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金山区基层农技队伍下沉服务村民和种植户的生动实例。

近年来,金山区组建多支具有专业特色、以党员和技术人才为骨干的“农技助农行”队伍,深入各镇(高新区社区)、村居开展农业技术指导,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手把手、面对面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科学种养水平,高效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区共有88名农技人员沉入一线参与基础性示范服务,组建“农技助农行”团队11个。

此外,金山区还通过“田间学校”等形式,邀请市农科院专家讲课、技术人员介绍经验,组织种植户外出参观种植基地,切实提升种植户栽培技术,也把绿色、安全、高效的种植技术辐射推广至区内的更多经营主体。

为提升农技人员水平,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区农技中心每年与区科教中心共同举办水稻、果林等6个条线基层农技专题培训班,开展知识更新培训。2022年,农技员黄俭、叶兰珍更是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024年,金山批复实施5个“农业科技微课题”,围绕企业需求,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指导服务。

激活产业联合体释放“土专家”创新活力

梅雨季节,金山施泉葡萄园大棚里,早熟夏黑葡萄已经挂满枝头。负责人卢玉金表示,虽然已经开启了丰收模式,但眼下的气候,仍要万分小心。“长期多雨,容易导致葡萄裂果。”说话间,卢玉金的手机铃声响起,是一名葡萄种植户来电请教葡萄新品种的种植要点。每年,老卢都会为果农开展技术培训,同时采用线上培训,并为果农“出诊”,现场为葡萄“搭脉治病”。

卢玉金是金山区有名的“葡萄大王”,早在2003年,他就开始在金山地区开展葡萄种植培训班,让更多种植户掌握种植技术。如今,施泉葡萄已经声名远扬,但培训讲课这件事,卢玉金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2021年,金山区成立葡萄产业化联合体,卢玉金作为联合体带头人,向联合体成员输出新品种和配套种植技术,进一步带动金山葡萄产业发展,“我们先熟悉新品种、消化新技术,取得一定经验后再推广给更多种植户。”

实际上,在金山还有不少这样的“土专家”,他们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帮助周边的种植户们少走弯路。而产业化联合体的成立,让一批“土专家”站上更大的舞台,技术经验得以传播,服务更多农户,产业发展也更有生命力。

据了解,金山目前已培育草莓、稻米、食用菌、番茄、“小皇冠”西瓜、葡萄等12个产业化联合体。在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标准化专家组、推广种植技术标准、加强规范化生产的同时,建立“科研院所+企业+联合体”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已成立院士工作站2个、专家工作站13个和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示范基地47家。

在12个产业化联合体的发展中,番茄产业的发展更是金山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成效的生动写照。在党建引领下,2022年11月,金山区联合区内优势合作社,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支持下成立番茄研发中心。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兼具研发和生产功能的番茄研发中心已成为金山打造“种源竞争力”的一个突破口,成功优化金山区番茄品种结构,国内樱桃番茄品种占比达90%,先后引进湖南省农科院的“金湘玉”和上海市农科院的“申粉101”等番茄品种。

深化区院合作机制结出农业科技硕果

稻花湾大米、联中双孢蘑菇、荣美鹿茸菇、番茄、“小皇冠”西瓜、吕巷蟠桃、薄皮甜瓜新品种“亭雪一号”……这些市民耳熟能详的金山特色农产品原来全都缘于金山区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区院合作”。

据悉,金山区与市农科院已有3轮区院合作基础,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共建为纽带,形成了平台夯实、领域拓展、机制完善的深度合作格局,推动科技资源与农业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在每年制定金山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共建重点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市农科院在金山建立了节水抗旱稻国际策源中心、果树试验站和47个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基地,充分利用市农科院的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例如,市农科院黄建春研究员与联中食用菌合作社建立了长期联系,自2013年起,每周到合作社调研指导工作,开展技术服务,助力合作社培育“K6”双孢蘑菇新品种、创新使用稻秸秆代替麦秸秆、双孢蘑菇培养料三次发酵技术等。双孢蘑菇的栽培周期缩短为33天,全年可循环11个周期,产量也是传统种植的近20倍。选育的“K6”新品种具有抗逆性更强,菇形更大、菇盖更厚实细腻,产量更高等优势,商品菇率达到90%以上。目前,该品种已经通过上海市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在廊下镇实现规模化种植,后续将在全国进行推广。

区院合作进程中,金山区整合优势资源,来自市农科院和区镇两级的专家和农技人员建成粮油、果树等6大专家服务团队。这些团队聚焦农业发展关键环节,在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以及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技术指导,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助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结出了累累硕果:上海盛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与市农科院作物所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主攻科研平台共建、“沪软1212”关键技术研发等,为从卖稻谷向卖大米做强技术底盘;市农科院园艺所以金山本地青茄为母本,结合国外青茄的优质基因,成功选育出名为“绿秀丽”的新品种,并与金山规模最大的育苗基地上海翰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转化,目前已销售“绿秀丽”种苗146万株,金山、奉贤、嘉定、崇明等区域均有种植,登陆盒马、叮咚、美团等多个销售平台;今年番茄节上,番茄研发中心转化了市农科院培育的“申粉101”,取名为“金禧”,该品种亩效益可达4万~5万元;林果所培育的“申”字系列葡萄,在金山试验种植多年,尤其是“申华”“申玉”以及“申丰”这三个新品种,有望在未来逐渐取代某些“洋品种”,其中“申华”已被施泉葡萄成功转化……

除了新品种、新技术的资源流动,金山区持续与市农科院共同推进实施“农业青年成才合作交流计划”,培育农业人才,构建人才梯队。每年选派8~10人赴市农科院学习培训,近三年共选派27人。通过多年区院共同培育,一批农业青年正逐步走上科技农业的主干道,成为骨干力量。

打造科技示范矩阵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实践,今年,农业领域“低空经济”被纳入了乡村振兴总体布局。一架架农用无人机,不断在田野上空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命力。

作为上海第一支农用无人机飞防队,2016年6月,心意植保(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金山廊下正式成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心意植保农用无人机飞防面积从一年不到5000亩次增长至500万亩次,实现了从卖无人机到卖服务的转型。除了提供无人机维修和作业服务,还为超过7000名飞手进行培训并颁发执业证书,成为农用无人机技能提升的练兵场和乡村振兴人才储备的摇篮。去年,心意植保被遴选为金山区基层农技推广科技示范基地,在培训专业人才之外,也在着手探索技术研发和突破,让“低空经济”在农业上的新业态真正成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据悉,近年来,金山区按照产业引领到位、示范展示到位、推广培训到位的要求,遴选并建设一批科技引领意愿强、示范培训效果好、可参观、可学习、可交流的科技示范基地。通过举办现场观摩会、技术研讨会等活动,直观展示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效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有效提升全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与综合效益。截至2024年底,金山区已经遴选10家科技示范基地。同时,构建“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学用结合平台,鼓励农技人员与示范基地紧密对接,发挥好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这些举措既构成了基层农技推广的“线下阵地网络”,也为如心意植保这样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提供了实践载体和服务场景,在服务中示范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04提交人:上海市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 顾可欣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处 刘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