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了15年电商,回宁波老家又当了两年村干部,2024年,在浙江杭州钱塘区河庄街道江东村乡村CEO叶翔鹤的引荐下,罗贤飞带着成熟的商业思维和乡村运营经验来到钱塘“草莓小镇”新江村,担任乡村CEO。
自2008年第一批“莓农”成功种出第一颗“章姬”草莓以来,钱塘区新江村的草莓种植面积如今已扩展至千余亩。这颗“草莓”已成为村庄最宝贵的珍珠。然而,高附加值作物却面临着“高产低利”的现实困境:草莓虽甜,莓农们的笑容却未必甜。
如何破解这一“甜蜜烦恼”,让钱塘草莓真正香飘四方?
品牌赋能 草莓变“潮莓”
“乡村振兴不是农产品的买卖,而是用商业思维重塑价值。”罗贤飞说。
第一把火,就是给草莓“改头换面”。上任伊始,罗贤飞就推动草莓品牌化战略。他带领团队为草莓“穿上新衣”——设计精美包装,打出“零农残”的健康标签,更巧妙融合钱塘江文化,打造出“钱塘潮莓”这一地域品牌。同时,他大胆推动品种焕新,在传统红、白草莓之外,引入黑珍珠、粉玉、淡雪等多彩品种,创新提出“多色草莓”概念。
今年,钱塘区新江村草莓种植面积达到1171亩,规模再创新高。在与杭州市农科院的合作中,村里提供6000平方米大棚作为杭州市农科院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引进培育“脆玉”“越王”等10多个新品种。“现在我们集齐了草莓红、橙、黑、白、粉等‘流行色号’。”罗贤飞介绍,今年新引进的“脆玉”白草莓糖酸比适中、口感脆甜,更具耐储运优势。
农田做“展台” 农民成“创客”
“酒香也怕巷子深。”拥有15年电商经验的罗贤飞认为,草莓不能只靠线下吆喝“走出去”,更要借助互联网破局。
于是,他走进田间直播间,既是乡村CEO,也是主播,更是农业科普达人。他搭建起的“短视频引流+电商变现+草莓节体验”的三维传播体系,3个月实现百万级曝光,“钱塘潮莓”迅速走红。
2024年草莓季,他推动的“产业+文化+服务”三链融合成效显著:通过“线上商城+田间直播间+共富工坊”立体销售网络创收200万元;延伸采摘研学、农事体验等增值服务,带动全村产业规模破3000万元。令人惊喜的是,8度潮莓果酒首日销量就破百箱,破解了鲜果销售的空窗期。“今年还将新开发草莓果酱、果干等衍生产品,提升附加值。”罗贤飞笑着说。
这些年,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草莓产业已为村民增收近90万元,每年创造约400个临时岗位。更可喜的是,在与高校共建的产学研基地里,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的董希幔等年轻人纷纷回流,拿起农具及拍摄设备,成了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抬头摘草莓 低头涮火锅
今年,在推动品种升级的同时,罗贤飞又启动了“智慧莓园”升级计划,并试点探索“立体种植”和“研学采摘一体化”新模式。
在钱塘区草莓数字大棚里,围着绿油油的嫩苗,罗贤飞仍在忙活。他轻点手机小程序,循环风、光照、温湿度便自动调节到位。“看,这就是我们的‘空中草莓’,上月底播种,下月底就能成熟。”顺着他指的方向,悬吊式的草莓架高低错落,操作台可根据身高调节高度。在这里,采摘将不再是“弯腰劳作”,而是“抬头摘取”的惬意享受,老人和孩子都能轻松参与。
当游客抬头摘完草莓,低头还能享受独特的田园火锅。“在这里,全家可以一起动手做草莓酱,参与亲子研学,还能尝到独一无二的草莓甜品和田园蔬菜火锅。”罗贤飞说,这套“农业+文创+研学”沉浸式体验既可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又将拉动餐饮、购物等二次消费,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吃住游购”乡村消费新场景,能为村集体增收开辟更广阔的路径。
金秋时节,行走在钱塘区新江村,一座座果蔬大棚于田间绵延铺展,首尾相接,错落有致,共同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的现代乡村画卷。一颗颗静待成熟的“潮莓”,正为乡村振兴的明天,注入无限的甜蜜与底气。
“等到11月底,头茬草莓成熟的时候,请大家一定来新江村见证!”罗贤飞热情邀约。
望着这片希望的土地,罗贤飞对未来充满信心:“当草莓变成‘潮莓’,农田变成‘展台’,农民变成‘创客’,共富的基因才能真正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