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生产国与农产品出口国,其本身的自然条件并不利于农业生产,全国2/3的国土受到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信风带的影响,造成大部分内陆地区炎热干燥,水资源有限,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目前,农业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澳大利亚幅员辽阔,但旱区面积大、比例高,淡水资源比较缺乏。澳大利亚在调整和制定可持续农业政策时重点考虑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自然资源管理,应对干旱,加强对土地、水、气候等农业生产重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二是农业科研,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三是认证监管,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国际市场。
自然资源管理。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澳大利亚发展农业的基础,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对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平均每18年某一地区就会发生一次严重的干旱,干旱对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大部分国家关于旱灾政策和备灾计划的筹备处于准备与商讨阶段时,澳大利亚已将抗旱备灾纳入国家计划与战略中。澳大利亚的干旱政策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中期前后,干旱政策主要集中于通过扩大灌溉应对干旱;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政府将干旱视为自然灾害,通过干旱补助和救济援助农民,但长久的干旱援助政策一方面对澳大利亚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另一方面阻碍了农民主动为应对干旱做准备;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澳大利亚将干旱相关政策内容从自然灾害中删除,1992年发布了《国家干旱政策》,鼓励农业直接生产者和其他农业部门依靠自身力量应对气候的多变性,在遭遇极端恶劣的干旱环境时仍能维持和保护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环境资源,确保农业和乡村工业早日恢复。澳大利亚新的抗旱政策包括帮助农民实施风险管理、实施农民收入税平均方案、提供旱灾福利补贴,政府提供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旱灾预报、风险管理等研究工作。此后,澳大利亚的干旱政策转向由农业企业为干旱做准备,不再依赖政府。
水资源支撑着澳大利亚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墨累—达令河流域,这一地区涵盖澳大利亚1/7的陆地面积,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农业区域。对水资源的粗暴利用造成了水资源浪费、水污染、土地盐碱化等问题,且日趋严重,对水资源的管理日益受到关注。1994年起澳大利亚就逐步启动了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为目的的水资源政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高效的水资源保护措施,极大地缓解了水资源危机。澳大利亚对水资源的管理主要有三项举措:一是在全国引入水权买卖体制,使水资源向使用价值高的用途转变;二是注重流域管理,为澳大利亚境内最大的水资源——墨累—达令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提供立法框架,解决流域内水权管理问题,使水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三是加强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河流环境恶化问题。
土壤为澳大利亚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态系统,但是澳大利亚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极易受到侵蚀,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土地保护。在机构设置上,澳大利亚各州都成立了土壤保护委员会,共同致力于打击土壤资源的浪费行为;在制度建设上,澳大利亚先后发布《全国土壤保护计划》《土壤保持(财政援助)法》《国家土地保护计划》《国家土壤战略》等,为国家土壤保护提供政策保障;在参与范围上,不仅是政府,澳大利亚社会各界,如土地保护促进者、协会和社区等,都积极参与土地保护和政策协商。
气候变化对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部门尤其是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提供了机遇。针对农业碳排放,澳大利亚先后出台《确保清洁能源未来——澳大利亚政府气候变化计划》《碳农业倡议》《碳信用(碳农业倡议)法》等相关政策制度,建立碳市场机制,引入碳价格、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创新与投资,允许农民和其他土地经营者可以通过保护森林、草原甚至合理耕种农作物而获取碳汇信用额度,其他碳排放者可以通过市场从农民手中购买碳排放额度。
农业科研。
科学研究对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联邦政府层面,澳大利亚先后成立农村研究和发展公司(简称“RDCs”)、农村研究与发展理事会,推动农业创新,提高政府在农村研发投入方面的有效性。在政策保障上,澳大利亚发布《国家R&D农村战略投资计划》《国家农业创新政策声明》,并与新西兰签署《农业创新合作联合声明》,以推动农业相关方面的创新。在科研经费上,澳大利亚实施创新资助计划,以推动农业相关方面的创新成果。同时,澳大利亚注重将科研成果直接向农民宣传推广,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认证监管。
有效合理的认证监管体系为澳大利亚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保障。澳大利亚的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责任明确,例如新鲜农产品放心认证(Fresheare)主要用于澳大利亚种植业产品的认证,澳大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联合会(NASAA)负责对农产品有机物进行检测认证,畜产品识别追溯系统(NLIS)是畜产品识别、追溯信息采集系统,能够实现对动物生长过程和销售过程的追溯。在绿色农业的监管方面,澳大利亚主要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个层面。在联邦政府层面,农林渔业产品主要由澳大利亚联邦农林渔业部负责监管,同时负责农业法律法规的制订;在州政府层面,各州对绿色农产品安全负责,例如新南威尔士州的基础产业部负责农产品的生产,包括农业贸易、农产品安全和农业科研等,维多利亚州的农渔产品安全局负责对农渔产品进行安全监管,南澳大利亚州由农业局和卫生局食品部等管理农产品的生产与质量。
澳大利亚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是农业大国,气候、土壤、水等自然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是全球自然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成效较为显著的国家之一。但受到资源分布、国际分工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绿色农业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今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2020年我国将碳达峰与碳中和作为战略目标,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建立绿色农业发展体系是助力农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澳大利亚农业绿色发展的经验对中国转型期的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澳大利亚的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政府部门积极推进改革,避免分散的职能部门限制农业发展,成立了农林渔业部协调农业发展。为保证农业绿色发展与农产品进出口安全,澳大利亚重点关注农业相关法律的制定,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方面进行法律与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了澳大利亚农业的绿色健康发展与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在引领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和规范体系的建设,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监督与落实,利用法律和标准对农业生产与贸易进行规范;另一方面,借鉴澳大利亚关于农业碳排放的相关经验,我国可以引入市场化机制,建立碳汇交易制度,降低农业碳排放。
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农业与环境、气候的和谐关系,气候智慧型农业是建立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途径之一。与传统农业相比,气候智慧型农业突出了固碳减排的核心概念,倡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引领农业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在目标上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共赢,针对农业发展、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矛盾与挑战建立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以实现共赢。这与我国推进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一致,结合我国不同农业区域的发展特点,结合资源、产业、市场等条件,对农产品供给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增强农业系统节能减排的能力,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优化。同时,对传统农业进行智慧化改造,提高农业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必要举措,例如对水土进行智慧化管理,发展节水农业,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选育耐旱、抗虫、防汛能力强的作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