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苏南京市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里,成片的油菜正处盛花期,开出满地金黄。闻着醉人的油菜花香,合作社理事长张立友喜上眉梢,“根深、苗壮、角多,油菜增产在望。”
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里,成片的油菜正处盛花期,满目金黄。孙敬清 摄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要求,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记者走进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通过一个油菜示范方田管窥粮油单产提升的“六合实践”。
换“芯”:优选高产良种,夯实丰产根基
枝头,油菜花开绚烂;枝上,角果密密匝匝……望着眼前这一情景,张立友颇有感慨地说,“油菜分枝、角果数量明显优于去年。”
10年前,张立友在六合区竹镇镇流转了2600多亩土地开展稻麦(油)轮作种植。去年,他种的油菜亩产超200公斤,虽然产量较往年有大幅增长,但相比区内一种植户亩产破全市油菜单产纪录的产量,还是逊色不少。张立友并不甘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六合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徐丽萍的推荐下,去年油菜种植季来临前,张立友决心更换品种,优选曾助力盐城大丰以亩产超300公斤的产量荣登“2023—2024年度冬油菜稻油轮作模式高产典型案例”的高产新品种——浙油杂59。然而,这粒种子虽没有在六合“生活”的经历,可他依然义无反顾。
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今年种上了油菜高产新品种。孙敬清 摄
去年秋收结束后,张立友马不停蹄开展犁耕深翻、旋田、播种,确保油菜播种在当年11月之前下田,“站稳脚跟”准备越冬,“‘初来乍到’,它没有出现‘水土不服’,茁壮成长。”
增“智”:教授走进田间,现场“把脉开方”
在张立友蹲在田头为记者介绍油菜长势时,一辆汽车缓缓停靠在机耕路上。车门打开,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授龙卫华手提两个黄色塑料桶,阔步向张立友走来,“这是叶面肥,这段时间打上2—3遍,能让菜籽长得更饱满。”他一边走,一边介绍用肥注意事项。
龙卫华是油菜杂交育种研究领域专家,缘何走进张立友的田间地头?原来,他和市区相关部门共同申报的丘陵地区稻茬直播油菜单产提升关键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去年“落户”六合,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就是项目所在地之一,他也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近日,龙卫华查田时发现,受前期天气干旱影响,油菜“个头”偏矮,有效分枝并不十分理想,须喷施叶面肥增加千粒重,提高亩均产量。回去后,他迅速采购了含氨基酸水溶肥,免费提供给张立友使用。
“龙教授现场‘把脉开方’,俨然成了我们的‘田管家’。”张立友介绍,油菜抽薹期须施用抽薹肥,往年就是撒一遍尿素了事。“硼元素有助于油菜结角果,丘陵地区土壤中硼含量不足,容易造成油菜‘花’而不实。”在龙卫华的建议下,今年张立友特意选用了新型含硼肥料。
“‘吃’上了专用肥,油菜大量结果。跟土地打了这么多年交道,这次真是‘开了眼’。”张立友感叹道。
送“技”:农技服务上门,种植烦恼“匿迹”
4月10日下午,竹镇镇出现短时强降雨和小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看着冰雹、降雨相继砸向油菜花,张立友心里直“打鼓”,“会不会打落花瓣、角果?会不会影响产量?”
次日一早,徐丽萍和同事专程来到基地,走进油菜田、扒开一株株油菜,仔细查看油菜受损情况。自从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油菜下了田,徐丽萍和同事们几乎每周都会去一趟,开展技术指导。
前不久,这片油菜遭遇干旱天气。由于油菜为旱作物、怕渍害,对于盛花期到底要不要浇水,大家一时都没了主意。为此,徐丽萍专门请来浙油杂59育种团队工作人员——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研究员余华胜,现场答疑解惑。最终,在余华胜的建议下,“跑马水”(速灌速排)为油菜解了“渴”。“农技服务送上门,种植烦恼无影踪。”张立友说。
单产提升行动正在进行中。六合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六合将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引进力度,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集成创新,多途径提高技术应用到位率,努力实现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