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生猪产业规模启新篇


来源/作者:农民日报   蒋文龙 朱海洋日期:2020-06-30【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新形势下,如何平衡生猪供应与生态保护,实现共赢发展,成了各地的共同追求和必解课题。近年来,浙江生猪产业经历了从千家万户到规模化、生态化养殖的提档升级。

根据新一轮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增产保供要求,浙江计划到2022年,新建120家以上万头规模猪场,届时生猪产能将超过1400万头,自给率达70%,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化比例超75%。

记者发现,与传统模式不同,这支“万头新军”起点高、投入大,结构更优、链条更长,集中体现了以“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日前,记者专门走访了3家猪企,以此管窥浙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华统”:资本化加速排兵布阵

吹空调、配地暖、坐电梯,一日三餐还自动配送……在义乌市义亭镇田朱村的养殖基地,一幢占地10亩、高6层的智能化“公寓”,就是2.8万头猪的生活区。

该基地隶属“正康猪业”,由华统股份、正大集团和康地集团共同投资建成,为当地一家中央厨房提供肉品。从平面化的猪舍养猪,再到立体式的多层养猪,“华统”尽管并非首吃螃蟹,却捷足先登,通过资本化运作,短短几年间,让这一新模式在全省遍地开花。

此前,“华统”主营屠宰和肉类加工,极少涉足养殖端,直到近两年才重兵进入。这缘于其所在的义乌市,大刀阔斧进行养殖业转型升级后,面临每年90万头的生猪消费量,亟须一家新型规模场予以保供。

与传统项目不同,“正康猪业”出身便已不凡:立体式、高密度、多点布局。这对设备、工艺、环保、防疫等都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因此,在这个酷似工业园的养殖场中,科技运用无处不在。

像猪粪,通过密闭管道可直送有机肥发酵罐;像除臭,采取陆空联合“作战”进行喷淋;像温湿度的控制,有各色各样的设备,既能保证空气新鲜,又能实现冬日加温。据了解,空气、水、饲料、粪污、生猪进出等全部设有独立管道,避免人、猪、料层间的交叉。

显然,“多层养猪”能大大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而且因为粪污面积的减少,有效降低了运营管理成本,但从一次性投入来说,绝非一般个体所能承担。现在,仅金华一个地市新建的14个万头猪场中,多层养殖就占了6成之多。

去年以来,在浙江省内,“华统”通过收购与投资取得了一批子公司,还与行业老大“温氏股份”组建合资公司,加速生猪养殖和屠宰的横向布局。光“华统”一家,在建或新建的猪场就有23个,届时将形成年出栏280万头的产能。

“华腾”:数字化改变养猪模式

记者刚步入位于桐乡市的“华腾牧业”总部,电子屏幕上便跳出了“25号环控温度传感器故障”的提示,其发生在百公里开外的千岛湖牧场。该牧场总共19栋猪舍,光温度传感器就有近200个。十多分钟后,故障解除。之所以如此迅速,秘诀在于背后整套数字化养殖管理系统。

“过去,猪场内虽然也有很多传感器,但只知道温度高低,却没法快速获知背后原因。现在,通过4G、5G等技术,形成了大数据联网后,马上能够采取措施,使得后期运营和维护成本大大降低。”华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信息技术中心总监姚雪飞说。

记者看到,电子屏几乎占满整座墙壁,从存栏量、产仔率、出栏量等生产管理数据,再到温湿度、氨气浓度等环境数据;从各个设备的能耗、运行情况,再到粪污处理的各个环节;与之相对的另一块屏幕,则显示从仓储、物流到各个门店的温度,所有数据一览无余。稍有故障,就能及时应对。

位于桐乡农业经济开发区的石门牧场,一期建成9个月,在信息化新基建投入上更大,数据的获取也更多元,每栋猪舍光传感器就有十多种。在其中一个猪舍内,还有台机器人穿梭其中,全天候、全方位地进行巡查,实时监测每头猪的体温,还能管控外来人员。

“一般来说,其他传感器都是固定的,但有了机器人,就可以上下伸缩,数据更加精准。”姚雪飞告诉记者,目前,这一机器人正在完善应用,后期还将融入“猪脸识别”、环境消毒等功能,待完全成熟后再推广至所有猪舍。

“华腾”董事长沈建平告诉记者,数字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养猪模式,像现在,饲养生猪用工量下降了80%,用水量节省了60%,“我们一直主打‘无抗猪’口号,这些数据就是最好的背书和支撑。可以说,每块猪肉都是大数据精密计算的结果。”

近两年,在浙江,数字化技术与生猪产业的深度融合渐入佳境,成了万头猪场的新标配。最近,依托“浙江省智慧畜牧业云平台”,养殖场管理码应运而生。表面上,其用红、黄、绿三色分别提示高、中、低风险,背后却是全链条数据的打通,涵盖了生物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实现数字赋能、精密智控。

“青莲”:反向驱动全产业链经营

离开“华腾”,驱车一个多小时,便抵达嘉兴辖内另一家猪企——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相比之下,“青莲”的产业链更为完整,有保种保育、饲料加工、智慧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文旅体验等。采访首站,选在了位于海盐县的“猪猪星球”。

这个占地200多亩的乐园,由“青莲”斥资1.8亿元打造而成。这里,既有妙趣横生的萌猪表演,也有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还能体验饲养员、训演师、研究员和美食家等。一站式的猪元素产品销售,满足了人们对猪的一切想象。

从2017年底开业至今,“猪猪星球”每年都能迎来二三十万名游客。在“青莲”品牌总监缪雨看来,这里不仅仅是农旅融合的乐园,更是一个品牌的整合营销场域,牢牢锁定目标群体,挖掘用户需求,再来反向驱动全产业链发展。

基于用户价值创造的反向全产业链,正是“青莲”总裁许明曙20年经营之道的经验浓缩,他将“青莲”的全产业链经营格局归结为7个环节:种猪、饲料、养殖、屠宰、深加工、专卖店和用户。“这种模式下,中间环节费用下降了10%。最关键的是,通过品牌与消费者的直接对话,让我们得以充分挖掘用户价值,再来驱动和重塑产业链,这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去年,“青莲”实现销售额45亿元,以大宗商品猪作为塔基,托起的却是聚焦个性化、品质化消费的黑猪市场。许明曙告诉记者,“膳博士”旗下已有1500多个品牌终端,并且细分出黑猪品牌“太湖黑”、扶贫高端品牌“原始公社”、无抗肉食“芬享家”,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

最近,“青莲”又与浙江大学成立中国首个黑猪产业研究院,开展地方猪和新品种的数字化选育。根据计划,“青莲”将立足浙江,布局全国,养殖端形成18个智慧生态牧场,屠宰端建立15个生鲜工厂,届时在省内就能完成200万头规模的年出栏,建成两个百万级闭环全产业链。

走完3家猪企,实际上,纵观这些强大能级的猪企,大家早已将“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作为基础,全产业链经营、数字化赋能则不约而同地成了共同方向。而在同一个赛道上,彼此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浙江的生猪产业将会是另一片天地。


添加人:董玉玲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