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水稻机插密度对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来源/作者:云南省保山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  段迎玲日期:2018-12-05【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水稻在保山粮食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保山市大力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运用。合理的栽插密度是水稻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前提,为探讨保山市机插秧最适移栽密度及其配置,考查栽插密度对栽插质量、成穗率及产量的影响,为插秧机选型及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特进行此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品种 隆科16为常规粳稻新品系,系2005年从云南省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引进“云粳21号”中选育变异单株。该品种具有耐肥抗倒,抽穗整齐,成穗率高的特点,适宜云南省中海拔稻作区种植,是保山市主要推广的水稻品种。

  2.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移栽密度一个因素。移栽密度通过行距和株距来调节,行距设为25cm和30cm二个水平,株距设12cm、14cm、18cm三个水平。行距25cm对应不同株距以Z1、Z2、Z3表示;行距30cm对应的不同株距以K1、K2、K3表示。试验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8个小区,随机排列。

  各处理以机插3趟为小区宽,小区长设为6m(具体操作时以插秧机实际行走距离为主),小区间、重复区间走道宽40cm,小区四周至少设4行以上的保护行。田间排列图如下。

  小区田间排列图

  Ⅲ

  Z3

  Z1

  Z2

  K3

  K1

  K2

  Ⅱ

  Z2

  Z3

  Z1

  K2

  K3

  K1

  Ⅰ

  Z1

  Z2

  Z3

  K1

  K2

  K3

   

  大田机插秧移栽按以下栽培规格:

  每公顷穴数(株距×行距):

  Z1:12cm×25cm,每公顷插31.8万穴;Z2:14cm×25cm,每公顷插27.15万穴;Z3:18cm×25cm,每公顷插21.15万穴。

  K1:12cm×30cm,每公顷插27.75万穴;K2:14cm×30cm,每公顷插23.85万穴;K3:18cm×30cm,每公顷插18.45万穴.

  每穴移栽苗数2苗~3苗。

  3.试验地点及经过 试验设在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胡家村,海拔1639m,试验田前作为小麦。4月18日播种,5月19日移栽,秧龄32天,叶龄4叶,苗高16cm。处理Z1、Z2、Z3采用富来威2Z-455插秧机进行栽插,处理K1、K2、K3采用久保田SPW48C插秧机进行栽插。大田施尿素525kg/hm2,普通过磷酸钙750kg/hm2,硫酸钾150kg/hm2,氮肥按照底肥∶分蘖肥∶穗肥=5∶3∶2施用;磷肥、钾肥全部作底肥施用,分蘖肥于6月7日施用,试验于9月26日统一收获。

  4.试验观察记载 在试验期间对各小区主要生育期进行观察记载;每小区定点5穴,对分蘖动态、有效穗进行调查;收获前每小区取样3穴考查其主要经济性状;成熟时对各小区产量进行实收,取样晒干至标准水分后称重计产。

  二、结果与分析

  1.产量 从栽插密度上看,试验各处理间产量从高到低的密度依次是31.80万穴/hm2、27.75万穴/hm2、27.15万穴/hm2、23.85万穴/hm2、21.15万穴/hm2、18.45万穴/hm2。其中,31.8万穴/hm2和27.15万穴/hm2之间差异不显著,27.15万穴/hm2、21.15万穴/hm2、27.75万穴/hm2之间差异不显著,31.80万穴/hm2、27.15万穴/hm2、21.15万穴/hm2、27.75万穴/hm2和23.85万穴/hm2、18.45万穴/hm2之间达到极显著差异。从栽插方式上看,同一机型Z1、Z2、Z3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是Z1、Z2、Z3,它们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同一机型K1、K2、K3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是K1、K2、K3,它们之间的差异显著,其中K1与K2、K3之间达极显著差异。不同机型同一株距之间产量Z1高于K1、Z1和K1之间差异显著;产量Z2高于K2、Z2和K2之间差异极显著;产量Z3高于K3、Z3和K3之间达到极显著差异,见表2。

  表1试验产量结果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区组间

  1.2532

  2

  0.6266

  1.291

  0.3173

  处理间

  87.9067

  5

  17.5813

  36.21**

  0

  误差

  4.8553

  10

  0.4855

   

   

  总变异

  94.0153

  17

   

   

   

   

  表2产量结果表及差异显著性

  处理

  密度

  (万穴/hm2)

  小区产量(kg)

  折合

  kg/hm2

  差异显

  著性





  Ⅰ

  Ⅱ

  Ⅲ

  平均值

   

   




  Z1

  31.80

  20.52

  18.96

  19.69

  19.72

  9861.00

  a

  A

  Z2

  27.15

  18.75

  19.17

  19.69

  19.20

  9600.00

  ab

  A

  Z3

  21.15

  17.40

  18.33

  19.38

  18.37

  9184.50

  b

  A

  K1

  27.75

  17.37

  18.51

  18.95

  18.27

  9138.00

  b

  A

  K2

  23.85

  15.00

  15.61

  14.65

  15.09

  7543.50

  c

  B

  K3

  18.45

  13.86

  13.07

  14.21

  13.71

  6856.50

  d

  B

   

  2.主要经济性状

  最高茎蘖数:从密度上看,在649.5万穗/hm2~394.5万穗/hm2之间,高低相差255万穗/hm2,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最高茎蘖数增加。从栽插方式上看,同一机型Z1~Z3最高茎蘖数在649.5万穗/hm2~453.0万穗/hm2之间,高低相差196.5万穗/hm2,随着株距的增加最高茎蘖数减少;同一机型K1~K3最高茎蘖数在600.0万穗/hm2~394.5万穗/hm2之间,高低相差205.5万穗/hm2,随着株距的增加最高茎蘖数减少;不同机型同一株距之间,最高茎蘖数Z1高于K1、Z2高于K2、Z3高于K3,随着行距的增加最高茎蘖数减少。

  有效穗:从栽插密度上看,在352.5万穗/hm2~204.0万穗/hm2之间,高低相差148.5万穗/hm2,有随着栽插密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从栽插方式上看,同一机型Z1~Z3有效穗在352.5万穗/hm2~268.5万穗/hm2之间,高低相差84万穗/hm2,随着株距的增加有效穗减少;同一机型K1~K3有效穗在289.5万穗/hm2~204.0万穗/hm2之间,高低相差85.5万穗/hm2,随着株距的增加有效穗减少;不同机型之间,有效穗Z1高于K1、Z2高于K2、Z3高于K3,随着行距的增加有效穗减少。

  成穗率:从栽插密度上看,在62.4%~48.3%之间,高低相差4.1%,有随着栽插密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从栽插方式上看,同一机型Z1~Z3成穗率在55.3%~62.4%之间,高低相差7.1%,有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同一机型K1~K3成穗率在48.3%~54.0%之间,高低相差5.7%,有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不同机型同一株距之间,成穗率Z1高于K1、Z2高于K2、Z3高于K3,随着行距的增加成穗率减小。

  穗粒数:从栽插密度上看,在126.8粒~151.4粒之间,高低相差24.6粒,有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从栽插方式上看,同一机型Z1~Z3穗粒数在126.8粒~151.4粒之间,高低相差24.6粒,随着株距的增加穗粒数增加;同一机型K1~K3穗粒数在133粒~148粒之间,高低相差15粒,随着株距的增加穗粒数增加;不同机型同一株距之间,株距不变随着行距的增加穗粒数差异不大。

  穗实粒:从栽插密度上看,在113.1粒~131.3粒之间,高低相差18.2粒,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同一机型Z1~Z3穗实粒在113.1粒~131.1粒之间,高低相差18粒,随着株距的增加穗实粒增加;同一机型K1~K3穗实粒在121.8粒~131.3粒之间,高低相差9.5粒,随着株距的增加穗实粒增加;不同机型同一株距之间,穗实粒Z1低于K1、Z2低于K2、Z3低于K3,随着行距的增加穗实粒增加。

  结实率:从栽插密度上看,在90.7%~86.7%之间,高低相差4.0%,有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但差异不大。从栽插方式上看,同一机型Z1~Z3结实率在89.3%~86.7%之间,高低相差2.6%,随着株距的增加结实率减少;同一机型K1~K3结实率在90.3%~88.7%之间,高低相差1.6%,随着株距的增加结实率减少;不同机型同一株距之间,结实率Z1低于K1、Z2低于K2、Z3低于K3,随着行距的增加结实率增加。

  理论产量:从栽插密度上看,在10764.0kg/hm2~7231.6kg/hm2之间,高低相差3532.4kg/hm2,有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大。从栽插方式上看,同一机型Z1~Z3理论产量在10764.0kg/hm2~9504.0kg/hm2之间,高低相差1260kg/hm2,随着株距的增加理论产量减少;同一机型K1~K3理论产量在6520.5kg/hm2~7231.5kg/hm2之间,高低相差2289kg/hm2,随着株距的增加理论产量减少;不同机型同一株距之间,理论产量Z1高于K1、Z2高于K2、Z3高于K3,随着行距的增加理论产量减少。穗长、株高、千粒重与栽培密度增减、机型的选择变化不大,详见表3。

  表3主要经济性状

  处理

  密度(万穴/hm2)

  基本苗

  (苗/穴)

  最高茎蘖数

  (万穗/hm2)

  有效穗

  (万穗/hm2)

  成穗率

  (%)

  穗长

  (cm)

  株高

  (cm)

  穗粒数

  (粒)

  实粒数

  (粒)

  结实率

  (%)

  千粒重

  (g)

  理论产量

  (kg/hm2)

  Z1

  31.80

  5.2

  649.5

  352.5

  55.3

  17.7

  117.2

  126.8

  113.1

  89.3

  27.0

  10764.0

  Z2

  27.15

  5.0

  513.0

  318.0

  62.4

  18.3

  121.2

  137.9

  122.0

  88.5

  27.0

  10474.5

  Z3

  21.15

  5.8

  453.0

  268.5

  59.4

  18.9

  116.5

  151.4

  131.1

  86.7

  27.0

  9504.0

  K1

  27.75

  5.0

  600.0

  289.5

  48.3

  18.1

  116.5

  133.0

  121.8

  91.6

  27.0

  9520.5

  K2

  23.85

  4.1

  457.5

  246.0

  54.0

  18.6

  115.3

  136.6

  122.2

  89.5

  27.0

  8116.5

  K3

  18.45

  5.3

  394.5

  204.0

  51.7

  18.2

  119.4

  148.0

  131.3

  88.7

  27.0

  7231.5

   

  三、结论

  通过对机插秧不同移栽密度和不同栽插机型下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成穗率、穗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等与栽培密度和不同的栽插机型有着密切的关系,穗长、株高、千粒重与栽培密度、栽插的机型关系不密切。

  合理的密度是水稻获得优质高产的保证,选择适宜的插秧机机型是进行水稻机械化插秧精确定量栽培的前提。根据本试验结果,栽培密度为31.80万穴/hm2的产量最高、栽插方式为Z1的产量最高,因此最适宜保山的机插秧移栽密度为12cm×25cm。

   

添加人:中国农机推广网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