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种植模式分析与探究


来源/作者: 山东邹城市原济南军区农业新技术试验培训基地   黎仲冰日期:2020-02-10【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文章先介绍了试验材料与方法,包括试验材料、试验设计、田间管理,随后进行结果分析,包括种植模式对于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玉米和大豆产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并进行最终讨论,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种植模式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是一种使用较为频繁的种植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作物的光能截获效率, 提升复合指数, 促进丰欠互补。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受到栽培技术、 品种、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为此需要合理选择种植模式,提升作物产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择的玉米品种是迟熟性临奥 1 号品种, 种植特点是半紧凑型,成长时间是 123 天。 大豆品种可以选择国审品种,早熟型湘春豆 26 号,其生长期为 96 天。   

1.2  试验设计 具体试验过程是在某一农作物研究所的下属试验田中实施, 通过随机区组进行设计, 需要进行四项处理工作: A1处理, 玉米‖ 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A2 处理, 玉米‖ 大豆行距间作, 农民习惯性栽培; A3 处理, 玉米单作; A4 处理,农民习惯性栽培, 大豆单作。 各个处理环节分别持续种植三厢, 厢沟是 0.2 米, 厢宽是 2 米, 厢整体长度是 5 米, 播种过程中维持每穴三株的频率, 如果农作物是玉米, 需要保证每穴一株。在进行大豆条播的过程中,需要维持 20 厘米保三株植苗的效率, 穴播过程中大豆每穴保苗三株, 玉米每穴一株。   

 1.3  田间管理 三月末同时播种大豆和玉米, 其中玉米播种前的基肥可以选择俄罗斯复合肥, 施肥量控制在 750kg/hm , 至于穗肥和苗肥可以选择尿素, 分别施肥 300kg/hm 和 150kg/hm  。大豆的基肥可以选择过磷酸钙,施肥量为 750kg/hm , 同时将火土灰当作盖种肥施入, 施肥量为 1500kg/hm 。 在大豆定苗后,追加尿素施肥 75kg/hm 以及复合肥 150kg/hm ,将其溶入水后再进行浇施, 通过该种方式, 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大豆收获时间在 7 月初, 而玉米收获时间在七月末。 农作物成熟后进行采样测试, 判断其农艺性状, 需要将种子晒干后进行实际测量,判断其具体产值。   

2 结果分析 

2.1  种植模式对于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通过试验分析发现, 在不同的间作模式下, 只有褐斑这一指标没有太大的差异, 剩下各种指标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A1 处理措施下, 单株粒重、 单株粒数、 有效荚数、 有效分枝等因素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模式, 证明该种处理模式下, 大豆边际效应突出,能够进一步提升大豆产量。 A2 处理措施下,在农作物成长后期因为遮光效应等方面的影响, 导致作物植株较弱, 同时单株粒重、 单株粒数、 有效荚数、 分枝数、 主茎节数等都处于最低水准, 证明该项种植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 A4 处理后的作物, 在主茎节数、 底荚高度、 株高等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 其中可能是因为个体竞争强化和群体密度过大所导致的现象。 从病虫率角度分析,A4 处理措施下,除了虫食率外, 褐斑率、 紫斑粒率以及其他各种利率皆是最低水平值, 由此证明, 该项种植模式下, 因为光照时间比较充足,农作物的发病率也比较低 

 2.2  种植模式对于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 经过相关分析发现, 玉米‖大豆种植模式下, 和其他单作相比, 大豆产量都处于较低的水准, 将其中 A1 与 A2 处理后的大豆产量是单作产量的 46%和 25%,玉米产量则是单作产量的 77%和 88%。间作模式不同,土地当量比 LER 呈现出 A1 大于 A2 的形式,其中 A1 的处理效果最佳,是 1.23,其中玉米贡献率是 0.77,大豆贡献率是 0.46。   

 2.3  经济效益分析 种植模式不同状态下的农作物生产效益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分别是 A1>A2>A3>A4; 其中间作效益最高的是 A1模式, 实现了1441.73/667m, 和大豆单作模式相比,增产了 37.51%,和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增产了 16.31%。尽管 A1与 A2 两者之间并没有太明显的处理差异, 但和 A2 处理模式相比, A1 处理效益提高了 86.47 元/667m      

同时 A1 处理后的大豆和玉米还能够继续调整其中的水、 肥料、 光照和种植密度等因素, 因此 A1 处理模式在增产方面的潜力比较突出讨论间作模式及在同一区域中先后或同时、 分带或分行、 移栽或播种两种及以上的农作物。 相关试验结果证明, 多种间作模式中的土地当量之比具体表现是 A1 大于 A2,而 A1 间作模式下的土地当量相对较高, 是 1.23, 证明玉米‖ 大豆种植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 间作模式的差异, 能够对玉米、 大豆群体效益和总产量造成直接影响, 此外, 在栽培技术、 品种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 玉米‖ 大豆种植模式在不同环境地域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玉米‖ 大豆种植行数是一比一、 二比二和一比二的状态时, 种植总产量要优于大豆和玉米的单作产量, 其中以玉米‖ 大豆宽窄行间作模式最佳, 证明该种模式能够促进单位面积玉米大豆产量的有效提高。   

 间作优化栽培模式分析 玉米‖大豆间作一直都是一种生产方式, 且可以有效的实现增产, 根据本文试验分析可以看出想要实现玉米‖大豆的双高产, 就要加强品种搭配。 结合上述数据来看, 玉米要选择中矮秆品种, 叶片应该选择斜挺的紧凑型和半紧凑型,大豆则要选用早熟的高产品种则比较理想。 间作本身会对植植株干物质重产生影响, 干物质使光合作用的产物也是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根据实际研究分析发现, 玉米‖大豆在间作过程中, 前期干物质量间作玉米高于玉米单作, 间作大豆低于单作大豆, 而在进入到后期, 间作均高于单作。 间作玉米花生在较长生育时期均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是间作生物产量高的物质基础。 不仅如此, 间作还会对支柱环境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包括: 叶片叶绿素、植物光合特性、 植物群体温、 湿度、 二氧化碳等方面, 同时对作物的产量、 品质、 营养养分吸收利用等内容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特性, 让农田实现可持续化应用。 玉米和大豆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提高玉米‖大豆的间作栽培模式水平, 不仅可以满足玉米和大豆的社会需求, 还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在 2:2 玉米‖ 大豆宽窄行间作种植下,如果玉米窄行较宽,那么整个生育时期的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 单株叶面积、 光合速率等指标都相对较高, 而且玉米穗位叶 NR、 GS活性、 蛋白质含量及巧粒中的蛋白质含量等指标也都得到了显著增加。 不仅如此, 在对玉米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含量、 庶糖含量的数据记录过程中还发现, 在生殖生长阶段, 玉米的可溶性糖含量、 庶糖含量数据较高, 切光合作用明显, 这种种植模式比较适合长江下游地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采用相同紧凑株型玉米品种和大豆品种进行宽窄行间作种植, 那么间作前后大豆的生物量和产量也会得到提高, 这样的情况下, 间作后总产值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 有针对性的落实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种植模式。   

 除此之外, 还要运用综合措施以此保证玉米‖大豆的双丰收, 除了采用合适的间作方式、 密度, 保证种子质量, 还要落实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从而确保玉米‖大豆的苗全、 苗齐、 苗壮, 并且合理促控, 一次队玉米和大豆而言,都非常合理的内容, 也是让大豆玉米实现双高产的重要措施。以济南军区农业新技术试验培训基地为例,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及时深耕细耙让土壤变得疏松平整, 同时施足底肥, 底肥采用了腐熟农家肥和复合肥, 分别按照 1500kg/亩和 25kg/亩的标准施放, 需要注意的施肥料不能够和种子接触。 在播种后, 还要及时的进行追肥, 及时查苗补缺,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次追肥过程中, 不要施加大豆。 从实际产量上看, 玉米‖大豆实现了双丰收, 且玉米‖大豆处于 2:2 技术模式下,产量最高, 玉米宽行 165cm 种植模式由于其他三种模式, 从密度、 透风、 透光等条件上看, 都较为合适。 玉米和大豆虽然在生长生理深存在一定的不同, 但是通过玉米‖ 大豆宽窄行间作种植模式, 可以让产量得到提升, 具体的种植参数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相关研究证明, 玉米‖大豆种植模式下, 各站形式的间作模式能够影响大豆和玉米的产量, 大部分大豆呈现出一种产量逐渐降低的趋势, 具体原因是玉米‖大豆模式下所形成的大量遮阴,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光合速率, 和光能利用率,为此需要科学使用玉米‖大豆模式进行种植。   


添加人:网站管理员 内容审核:网站管理员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