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探索


来源/作者:安徽省滁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胡月宝日期:2021-03-31【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耕地面积1000万亩左右。水稻是滁州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700万亩以上,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的70%以上。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是提升栽植环节机械化水平,探索总结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一、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现状

  在2002年以前,滁州市水稻种植基本以人工栽插为主和少部分撒播,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低下,“栽秧靠弯腰”成为普遍现象,成为制约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最大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2003年初,滁州市农机局组织各县(市区)赴江苏学习、引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从双膜育秧到软盘育秧再到硬盘和工厂化育秧。经过17年来全市农机人的不懈努力,克难攻坚,插秧机从无到有,插秧机年增量、总量和机插面积稳居全省第一。2014年被安徽省农机局列为全省唯一水稻机插秧先行市,天长市和定远县被列为先行县。截至目前,全市各类插秧机保有量达16930台,标准化育秧工厂275个,年机插面积始终保持在300万亩以上。同时,机械化直播面积逐年上升,逐步取代了人工撒播。预计到2020年,全市水稻种植机械化率将超70%,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推广路径的探索

  滁州市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工作不是一帆风顺,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作为水稻生产环节中的一项成熟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也受到这样那样因素的影响。比如:农民对机插秧的育秧环节有畏难情绪,局部区域的田块、水利等自然条件,现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主动接受新技术水平等内因外因均制约着机插秧技术推广。针对这一现状,滁州市农机部门立足职能、创新工作思路,坚定信心,主动作为,探索出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1.坚持行政推动不动摇 为加快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滁州市人民政府从2010年起,连续5年发文部署推进,把水稻机插秧工作推广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2016年滁州市出台了《关于印发滁州市“十三五”水稻种植机械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十三五”期间,根据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规划,科学合理地安排水稻种植机械化目标任务,逐年度细化分解,力争到2020年全市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70.2%,插秧机保有量超16000台。同时,明确了各地重点任务,推进举措等。全市农机部门立足职能,主动作为,充分认识加快水稻种植机械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大推动力度,坚持行政推动不动摇。

  2.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多年来,滁州市始终坚持加大对水稻种植机械补贴力度,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实行敞开补贴,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引导作用,预留足够资金满足农民需求,做到应补尽补,提高水稻种植机械装备能力。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用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专项,全椒、天长等地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好标准化育秧工厂项目资金,夯实机插秧技术推广基础条件。

  3.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进示范带动 滁州市确定每年3月份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宣传培训月,要求各地充分发挥已经成立的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专家组的作用,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完善适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的机械化育秧和机插秧技术路线及技术规程。要组织农机、农艺专家共同开展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培训,共同指导机械化育秧、机插秧和秧田管理。每年4~5月,在全市农机系统开展“我育一次秧”推广田间活动,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帮扶新建的育秧工厂,解决他们技术上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教会农民干”。同时,引导经销商做好新机手培训和机具维修保养服务,确保机具和零配件供应充足,为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

  积极开展新机具技术试验示范,探索技术路线集成。在多年示范推广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基础上,2017年,开始将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纳入示范推广;2018年引进示范推广水稻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同年,第七届“丰乐杯”农民机插秧技能大赛采用钵体毯状苗进行比赛,并连续两年举办了“稻虾共作”模式下钵体毯状苗机插秧观摩培训会;2019年,在此基础上又试验示范了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旨在通过培训班、大赛、观摩会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以上新机具新技术。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和试验验证,基本探索出水稻机械化种植“滁州模式”。

  4.打造平台,营造氛围 自2011年开始,成功举办了八届滁州市“丰乐杯”农民机插秧技能大赛。今年的第八届“丰乐杯”农民机插秧大赛与中国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同期在来安县举办。同时,各地也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大赛,如:天长的“千秋杯”、来安的“永阳杯”、凤阳的“农机杯”、定远的“曲阳杯”等,通过农民机插秧技能大赛,既能检验农民机手机插秧技术水准,又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农事活动办成农民喜闻乐见的赛事,办成津津乐道的农事文化,更是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再宣传、再发动、再鼓劲,帮助农民解决“育秧难”的畏难情绪,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学习、宣传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良好氛围,普及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补短板,促全程,加快“机器换人”,尽快解决水稻栽植环节中“栽秧靠弯腰”繁重体力劳动的难题。

  三、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路线初步确立

  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无外乎两种模式:机插秧和机直播。滁州市通过近几年来的反复试验验证,基本清晰了机具发展方向,逐步固化了技术路线和规范,形成了“滁州模式”的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集成技术规范。

  1.机插秧技术路线集成 滁州市示范推广的水稻机插秧技术主要有钵体苗机插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毯状苗机插秧等3种技术。

  (1)育秧环节对比 毯状苗可以用人工或育秧流水线工厂化育秧,无法实现精量播种;钵体苗和钵体毯状苗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用种量少。钵体苗只能使用专用育秧流水线,价格高,秧盘贵;钵体毯状苗可以人工精量播种,也可以使用印刷精量播种技术,无须精量播种也可以用育秧流水线工厂化育秧,适应性广。

  (2)性价对比 毯状苗是最先示范推广,机具价格便宜,保有量大,机插面积多,可以配套同步测深施肥装置,但不能深水机插秧,或机插后深水灌田;钵体苗的机具价格贵,保有量少,全市不足10台,机插面积小,不能配套同步测深施肥装置;钵体毯状苗机具价格相较毯状苗机具贵一些,但保有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可以配套同步测深施肥装置。特别是随着滁州市的“稻虾共作”面积不断扩大,机插面积成倍增加。究其因:钵体毯状苗可以深水机插,或配套同步测深施肥机插后可以立即深水灌田,减少除草剂农药使用量。

  (3)效益对比 毯状苗育秧用种量大,每亩秧盘量少,相应人工成本减少,但其浅水勤灌的管理要求,草害大,除草剂用量多,不环保绿色;钵体苗用种量少,可以机插后深水灌田,但无法实现同步测深施肥,达不到化肥减量目的;而钵体毯状苗集以上两项技术之优点,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用种少,化肥和农药减量使用,是绿色高效农业发展方向,也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方向。

  综上,滁州市的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方向是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育秧环节:小面积育秧可以采用人工精量;大面积(田)育秧技术模式一采用印刷精量播种技术+自走式秧盘育秧播种机或技术模式二采用专用育秧流水线。机插环节:技术模式一是深水机插,技术模式二是田块在浅(无)水状态下,配套使用同步侧深施肥,机插后立即深水灌田,减少草害发生。

  2.机直播技术路线集成 现在大部分农户还是以撒播为主,水稻品种以常规稻为主杂交稻为辅。近年来,不少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探索应用水稻精量穴播技术,取得一些成效。

  技术模式一 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或催芽露白拌种。使用原有的乘坐式插秧机,挂接水稻直播机,播后进行大田化除封闭,除草次数相对较多,农药用量大。

  技术模式二 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或催芽露白后拌种。使用原有的乘坐式插秧机,挂接水稻直播机,配套同步侧深施肥机,加改药剂喷雾装置,同步进行化除封闭,化学除草次数明显减少,减药、减肥效果明显,是水稻机直播技术发展方向。

  四、今后发展路线的思考

  随着城镇化不断加快,农村青壮人口转移加速,农业生产用工难、用工贵日趋明显,也将倒逼农业生产者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以减少人力成本投入。结合滁州市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发展现状,以水稻绿色高效生产为目标。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策略,即“水稻机械化插秧、机直播共同发展”,在稳步发展机插秧的同时,加快推进机直播示范推广。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宜插则插,宜播则播”。

  1.宜插区域,在稳定毯状苗的机插秧基础上,主推水稻钵体毯状苗机插秧技术。重点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

  2.宜播区域,加快示范推广机直播技术,特别是重点推广机械化精量穴播技术+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同步化除技术。同时,农机推广部门积极开展水稻机直播课题研究,努力探索总结出可推广、可复制技术集成路线和规范。

   


添加人:朗月 内容审核:朗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