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看天吃饭,凭经验下地;现在靠科技种田,看数据说话。”在江苏南京浦口区,种粮大户李云忠这样描述他多年来的种田变化。现代农业少不了科技支撑。近年来,全市强化科创赋能支撑,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升级,一批农业高科技应用场景如繁星般点缀在沃野上,仅今年上半年,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就新落地农业高科技应用场景11个,全市推进实施数字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创新示范项目14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0%。
“慧”种:作物生长有了“光配方”
眼下正值水稻孕穗期,位于浦口区永宁街道的700亩智慧化无人种植示范田里,绿油油的水稻苗株健壮,长势喜人。8月10日,一架无人机正向水稻示范田喷洒一种新的生物制剂——二氢卟吩铁。稻田一旁,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俯下身子,仔细查看水稻生长情况。观察一阵子后,他对示范田项目负责人李云忠说,这批水稻茎秆粗壮、茎节距变短、分蘖数增加,苗情很好,后期根据计划做好管理。
据悉,这片田是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企业——南京百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打造的二氢卟吩铁高科技示范田。二氢卟吩铁是该企业历经12年研发创制的原创专利产品,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光合效率,再结合施用配套的相关使用技术,能达到增产提质、抗逆减灾的效果,粮油作物增产幅度达8%以上。
李云忠告诉记者,二氢卟吩铁并非传统化学农药,而是新型植物光合增效剂,在农作物播种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等关键时期施用,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年的示范田预计亩均降低成本约20%,节约人工85%左右。
当前,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智慧农业蓬勃发展。百特生物总经理陈新胜介绍,永宁示范田项目是今年企业首个依托二氢卟吩铁制剂,在浦口区落地的农业高科技应用新场景,用科技赋能水稻绿色高产智慧化栽培。目前,二氢卟吩铁已在水稻、小麦、棉花等大田作物,油菜、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及烟草、辣椒、葡萄等经济作物上开展大量试验示范,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1000万亩,覆盖全国超20个省份。
“智”养:会“出汗”的管子增氧快
距离李云忠的稻田约5公里,同样位于永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通威智慧渔业项目现场,28个圆形鱼池整齐排列在大棚内,一群群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
记者现场了解到,这批鱼池直径10米、深度2.5米,单池水体190立方米,养殖水体总计5300多立方米,每个鱼池养殖150—500公斤鱼苗,均采用高密度集约化的陆基圆池成鱼养殖系统。这套系统中,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就是增氧系统。
增氧系统由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企业江苏水能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使用超高分子量微米管材。“这种管材以新材料管为核心组件,通过新材料管壁数亿个微米孔产生大量的微小气泡,达到曝气的目的,就像人体出汗一样,从而增加水中氧气含量,提高养殖密度。”江苏水能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邢炜介绍,超微气泡还能在水中长时间停留,实现全水域微泡分布,溶氧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各种鱼虾蟹的食欲能力,并能改善养殖环境,缩短养殖周期。
超高分子量微米管材作为农业新科技,拥有透气和透水两大主要功能,可应用于养殖水池增氧、农业灌溉、盐碱地治理等场景。邢炜透露,目前该企业正与海大集团、鲤跃养殖、天下鱼仓、七彩种业等水产养殖行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未来将形成系统性的水产养殖供氧体系,助推南京乃至全国智慧养殖产业提档升级。
“链”通:从田间到舌尖的透明之旅
“鸡毛菜、上海青、空心菜……目前每天稳定上市约15吨有机蔬菜,主要供应华东、华南、华北以及香港等地市场。”溧水区晶桥镇邰村1500亩的普仁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内,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冷链运输车穿梭往来,将有机蔬菜发往全国。
走进基地的保鲜加工配送中心,工人们正熟练地对刚采摘的蔬菜进行清洗、分拣、打包,包装好的蔬菜分门别类整齐摆放,每包蔬菜上面都有一个有机二维码。“这是蔬菜的‘身份证’,消费者可扫码溯源每包蔬菜的生产种植全流程。”基地负责人沈子杰介绍,他们依托“有机堆肥+生物土壤改良+均衡精准施肥+全程生物植保”四大核心技术,确保每一棵蔬菜都达到“零化学农药、零化肥、零激素”的有机标准,同时,二维码能让消费者扫码查看每颗蔬菜的生长信息链,吃得更放心。
高淳固城湖螃蟹远近闻名,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高淳螃蟹产业构建起覆盖养殖、加工到销售全链条的数字信用管理体系,从生产规范到市场流通,信用机制贯穿各环节,推动产业标准化与品牌化发展。
如何让该品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在生产养殖环节,物联网设备如同“数字哨兵”,实时监控着蟹塘的水质、投喂等关键环节,任何操作都会“留痕”、可追溯,从源头保障了规范生产。在销售过程中,每只螃蟹都有一张“产地码+溯源码+流通码”三码合一的防伪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清晰了解验证螃蟹的养殖塘口、生长环境和物流轨迹等。
一条贯穿“塘口到餐桌”的数字信息链助推固城湖螃蟹爬得更远。目前固城湖螃蟹品牌在全国48个河蟹产区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二,在产业数字化单项评分中排名第一。
从稻田到鱼池、从大棚到蟹塘……如今,科技的触角延伸到南京全市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解锁了一个又一个农业科技应用新场景,为南京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持续注入“硬核”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