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科技推广  >>  新闻详情
新闻详情
来源/作者: 梁平融媒
  • 分享

  • 手机版

  • 微信

梁平“吞草吐电”记:一台机器如何让秸秆“身价”倍增

一直以来,农作物秸秆和杂草的处理都是个难题。如今,重庆市梁平区引进的新型卧式液压打包机,正让这些“烫手山芋”变成可创造效益的“香饽饽”。这不仅从源头上解决了露天焚烧的污染问题,更探索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的绿色增收新路径。

▲10月14日,梁山街道大福村秸秆收储点,工人正将秸秆放进卧式液压打包机里。

10月14日,记者在梁山街道大福村的秸秆收储点看到,尽管秋雨绵绵,但秸秆打包作业却并未停止。一台新型卧式液压打包机正开足马力,将淋湿的秸秆和杂草等“吞入腹中”,再“吐出”一个个规整坚实的“草墩子”。大福村秸秆收储点负责人黎开发欣慰地告诉记者,“以前的机器,下雨天根本打不成,一停工就是好几天。”黎开发指着正在作业的新设备说,“现在这个‘大家伙’下雨天也可以打,效率提高了不少,每天能处理20吨左右呢。”

这台其貌不扬的卧式液压打包机,正以其稳定性和高效率破解着农作物秸秆回收中最棘手的天气难题,让以往被雨水耽搁的回收工作得以持续运转。效率的提升,不仅体现在作业时间上,也体现在运输环节的质变上。

▲10月14日,梁山街道大福村秸秆收储点,农作物秸秆和杂草形成草垛子被机器“吐出来”。

黎开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不打包,那些杂七杂八的枯草装不起吨位,蓬松、占地方,一车最多只能拉一、两吨,运费都赚不回来。”他拍了拍刚刚产出的致密草捆,“现在你看,打包后体积小了,密度高了,一车能拉七、八吨!运输成本直接降了一大半。”

这正是新型打包机的核心技术优势。通过液压系统产生的巨大压力,将松散的秸秆压缩成体积小而紧凑的规则草捆,极大地提升了运输工具的运载能力。

成本的显著降低,让回收农作物秸秆从一项“赔本买卖”,变成了可行甚至可观的新兴产业。

记者了解到,这些规格统一的“草墩子”,被整齐码放后,将踏上最终的“旅程”——运往垃圾焚烧站,转化为点亮千家万户的绿色电能。

▲10月14日,梁山街道大福村秸秆收储点,整齐的草垛子等待上车,被送往垃圾焚烧站。

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催生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黎开发对未来的规划十分清晰:“我们下一步就是去各个乡镇宣传,让农民把苞谷秆、枯草、胡豆秆、油菜秆这些,全部都拉来。我们给它处理掉,让农民把这些曾经的‘废物’也当个宝,也能有一份收益。”

这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场生态观念的革新。过去被一烧了之、污染环境的秸秆,如今在农民眼中,正逐渐变成可以换取真金白银的宝贵资源。

据了解,梁平区在秸秆综合治理上,跳出了单一的“禁烧”思维,转而坚持“疏堵结合”的策略,重点在秸秆的“资源化、产业化”上做文章。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刘国宏向记者介绍:“我们将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农业废弃物,诸如杂草、枯枝落叶等的收储转运和综合利用中,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碧水蓝天。”

从无处安放的废弃物,到用于发电的绿色燃料,梁平区通过一台小小的打包机和一套成熟的治理体系,将困扰农村的环境难题,转化为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绿色产业,为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写下了一篇生动的“梁平注脚”。

发布时间:2025-10-17提交人: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张学佳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宣传处 刘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