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安仁镇的农田里,一场“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正将秋雨对秋收的威胁降至最低。面对天气挑战,长杰家庭农场负责人齐长杰之所以底气十足,秘密就藏在他身后那片采用“大小行”密植的玉米田里——这正是当地通过农机农艺融合稳产增产的关键举措。
玉米“大小行”是近年来推广的密植技术,通过调整行距增加植株密度,同时保障通风透光,让“每个玉米都能晒到太阳”。齐长杰告诉记者,密植后每亩株数从4500株左右提高到6000~6500,亩产提升了约200斤。
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成为齐长杰应对天气挑战、提升粮食单产的“利器”。播种阶段,他选用全旋幅精播机,确保出苗整齐、健壮、均匀,为高产稳产打下坚实基础;面对雨后湿软的地块,他计划调用履带式收割机抢收,“地太湿了,必须靠履带才行”。此外,他还引入滴灌系统,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浇水施肥都更方便,对增产作用明显”。从播种到田管,从灌溉到收获,齐长杰通过一系列“农机+农艺”融合举措,在多变的气候中牢牢把握住丰收的主动权。
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涛介绍,禹城市结合减垄增地、北斗导航、滴灌播种、增肥增密等配套措施,有效解决了玉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不断激发广大农民“想跟进、敢跟进”的积极性,形成了农机农艺融合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的广袤田间正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去“靠人力、靠畜力、靠经验”,到如今铁牛驰骋,“天上看、地上管、云端算”。
“北斗导航机播种,浅埋滴灌设备进行水肥精准管理,无人机开展‘一喷多促’,联合收割机收获……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省人工又省时间!”张掖市青青草叶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玉才感慨道。
今年,甘州区花寨乡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资源集聚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种植基地积极推广“北斗导航+浅埋滴灌”播种技术,通过农机补贴等政策引导,强化科技硬支撑,推动“有机可用”转向“有好机用”。
目前,甘州区围绕打造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补短板、强弱项,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机具,加快农业机械迭代升级,玉米制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以上,北斗导航农机作业面积超50万亩。
从山东到甘肃,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农田正因“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而焕发新生。这场变革让种地变得更智能、更高效:播种更精准,浇水施肥更科学,收割更及时。它不仅帮助农民抵御了天气风险,更让每亩地的产量得到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