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综合要闻  >>  新闻详情
新闻详情
来源/作者: 农民日报记者 张艳玲 崔建玲
  • 分享

  • 手机版

  • 微信

天府良机如何在丘陵山区跑起来?四川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一年跃升7.8%

回顾2024年,四川农机战线打了一场漂亮仗。统计数据显示,这一年四川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达到60.14%(涵盖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地形),增长迅速,成效明显。其中,丘陵地区贡献最大,机械化率由2023年的51.9%增长到2024年的60.6%。

对于丘陵山地占比约78%的农业大省四川来说,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既是全省农业现代化的重点难点,也是农业增产增效最大的潜力所在,同时对全国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要知道我国整个耕地面积的1/3都是丘陵山区。

2023年以来,四川高规格设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现代农业装备发展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将“加快农业装备现代化”作为“天府粮仓”行动十大重点任务之一,把“智能农机”纳入装备制造等全省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并将“天府良机”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重要内容,农机化发展责任由部门责任上升到了政府责任。与此同时,全新构建四川农机工作“四梁八柱”的“‘天府良机’三年行动方案”、12个省级部门联合出台的“‘天府良机’行动省级赋能29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构筑起一个政策引领、多方协同的坚实支撑体系。

7.8个百分点的背后有哪些精彩故事?四川实践将为西南乃至全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提供哪些可借鉴的经验?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整地开路,让“铁牛”开上面包山

德阳市中江县柏树乡是典型的浅丘地貌,一个个面包山此起彼伏。当地农民大多外出务工,一些村子里能干农活儿的就十几个人。虽然购置了微耕机,但是农民调侃是“解放了牛,累死了人”,更别说种管收各环节,没有机具帮忙,怎么办?谁来种地已经是眼前的难事儿了。

“记得有个村子,我们为村民插秧,200亩地干了9天。由于地块小,转运不方便,仅插秧这一个环节150元/亩,运秧100元/亩,收割价格大概120元/亩。这么高的价格,农民心疼,我们也没什么赚头,不改地不行啊。”中江县鸿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滔说。

“确实,丘陵山区机械化难题首当其冲是地不宜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处处长周杉表示,地都是沟沟坎坎,没有机耕道,泥脚深等,机械无法进场谈何作业。

“这些年国家下大力气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四川丘陵山区的农民最受益最支持!”每年4月到10月农忙季,农机手贾克武都要开着各类农机在丘区作业,有感而发。

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四川省市县三级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至2024年,全省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2198万亩、改造提升444万亩。四川还根据基层实际,省级财政额外投入4.3亿元,瞄准丘陵山区农机作业难通行难这一突出痛点持续推进农田整治,让高标准农田项目尚未覆盖的区域也能尽早实现农机进场。

中江县众发家庭农场主钟金伦告诉记者,经过田块整治,农机能开上山,机械作业、调头方便很多,玉米实现了机械化种收,丘陵山区的农户种地轻松了。

达州市宣汉县鸭池村通过开展山地高标准农田改造,有将近5000亩土地实现了机械化。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告诉记者:“村里一共有水田5100亩,2023年,县农业农村局为村里改造3000亩高标准农田,去年又改了1500亩,目前还在进行中,村里还有300多亩地没有改。”

但是,丘陵山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可能一蹴而就。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邓高辉告诉记者,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尚未覆盖的区域,当地农户不等不靠,不少群众是自己开着挖掘机凿出一条机耕道,平整土地,让农机能下田作业。

值得注意的是,农机作业通行条件变好后,丘区农机有变大的趋势。“过去以微小型机具为主,如今大中型机逐渐增多,这意味着作业效率进一步提高了。”周杉说。

“智”造利器,为“黏土碎石”量身定制

农机进场只是第一步,真正要让农机在土壤黏重、碎石多、泥脚深的丘陵山区“跑起来”,就需要在“机”上寻找答案了。

为精准破解农机装备短板,2023年底,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开展全省农机装备需求调研,全面梳理农机短板弱项,以需求侧牵引农机补短板,收集农机装备需求222项,凝练农机装备急需清单46项,形成农机装备需求清单(2024—2026年),清晰勾勒出攻关方向。

在此基础上,资金与政策协同发力:省级财政率先支持13项急需装备攻关,重点瞄准丘陵山区核心技术;2024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支持四川省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工作,通过组建“研产推用”联合体开展18个急需装备攻关。同时,设立“天府良机”薄弱环节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征集实施主体,激发创新活力。

这些项目实施以来,四川已启动44台新型农机样机研制工作,推进7套现有设备优化升级,开发4个实验测试系统,同时规划建设81个示范基地,为研发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攻克丘区农机短板,难度不小。”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李宇飞指出,从四川本省来说,土壤条件也不尽相同,有土壤黏重的,有沙土,有泥脚深的田,这些地方用的机具也不尽相同,有的可以将平原使用的机具进行适宜化改进,有的则只能研发新的机具,没有捷径可走。

普遍的是,丘区地块石头多,机具损坏多,旋耕刀容易断,需要加强结构和质量。四川省万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牵头通过一体化试点开展碎石机研发。目前,第一代样机已经研制出来。公司总经理陈硕表示:“这个项目是‘研产推用’一体化推进项目,集中多方力量开展应用场景构建和机具推广应用,最终目的是真正实现产业化应用。”

西南唯一的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园在川东北达州市的落地彰显了四川更大的雄心——立足西南,辐射全国,深耕丘陵山区农机研发,打造丘陵山区现代农机研发制造高地。“长期以来,丘陵山区农机市场远不如平原地区繁荣,逐渐陷入小企业干不了、大企业不愿意干的研发困境,只有集中各方力量才能打破恶性循环,达州农机产业园就是要广发‘英雄帖’,吹响集结号。”李宇飞说。

当然,这并非易事。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祥兵表示,为了吸引企业入驻,园区推出了资金、政策、人才组合拳,园区政务中心专门为入驻企业开展高效服务。企业来了,办营业执照,确定经营范围,一个小时内就可以办完,后续有项目备案,指导企业网上操作,两三个小时就可完成。目前园区面积500亩,共签约20多家省内外企业,其中,10多家企业已入驻,投产的有6家。

已入驻园区的四川川达立盈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总部在山东日照,之前主攻北方市场,如今进军西南市场,重点研发丘陵山区农机具。今年3月,专门做电动农机的四川智耘蜀芯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入驻园区,公司总经理吴文斌表示:“我们来到这里,希望产生集聚效应,未来我们还要建立丘区数据中心。”

不只企业,达州产业园还汇聚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合力推进农机“研产推用”一体化。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张黎骅就带领团队长期在园区开展农机研发。“除了研发,达州产业园建设了500亩中试熟化基地,园内企业研发的机具,可以免费、及时在基地开展中试熟化。”四川省农机化发展推广中心主任张小军告诉记者。

服务增效,破解“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

社会化服务是农机化水平提升的关键。2024年,四川在培育发展134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中心基础上,遴选出省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60家,同时还有170家市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积极争取中省财政资金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补助,支持农机合作社开展全托管、订单式农机社会化服务。

中江县鸿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平均每年作业面积6万亩。“今年和去年比,多了5000亩服务面积,增加的面积,主要是新增的一些大户服务主体。”负责人常滔表示。这些年,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土地通行条件改造,能够使用农机,大户因此也愿意承包土地,由于农机购置成本较高,投资压力大,这些大户一般自己不买装备,轻投入,找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服务,不仅省事,而且作业效率高。为降低成本,常滔的合作社采取农户入股机具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乐山市井研县老农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每年开展社会化服务10万亩,中心有专家服务团队,主要来自各乡镇技术员、农业农村局农技农机推广人员等。除了开展耕种管收社会化服务外,合作社还开展烘干服务。“当地气候不稳定,150吨烘干量无法满足需求,后来扩建到360吨。但是,这种方式烧天然气,成本高,现在我们自主研发风干机,用太阳能开展风干,可节约成本60%,出米率71%以上,而且品质更高。目前,已研发出样机开始使用。”理事长周建伟表示。除此之外,他们还充分借助育秧中心场地,加装烘干机,开展烘干服务。育秧中心每年育秧时间短,也就每年三四月份,于是他们把资源盘活起来,在育秧中心场地加装烘干机,烘干玉米种子、中药材、柑橘等,实现多元化利用。

随着农机装备使用的增加,服务成本也在逐渐下降。“我们用的收割机都是通用的,主要换割台,可以收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前几年,服务一亩价格要120元左右,现在一亩70元。”中江县众发家庭农场主钟金伦告诉记者。

一个正循环逐渐显现:丘陵山区农机跑起来了——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不断增加——农机合作社实力增强更愿意上马新农机——农机企业销售额上升更愿意开发……“谁来种地”的问题背后是各方面原因交织,但四川通过农机解开了最关键的一个线头。

7.8个百分点得来不易,数字的背后是万千名“天府良机”奋斗者用汗水浇灌出的希望图景,是一座座面包山上传来的第一声农机轰鸣,更是奔跑的“铁牛”给予农民最温情的见证。

发布时间:2025-11-26提交人: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芒芒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宣传处 刘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