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地方要闻  >>  新闻详情
新闻详情
来源/作者: 玉林日报 黄锦群
  • 分享

  • 手机版

  • 微信

玉林:从“一粒种”到“一碗粉”全程机械化

工人驾驶铲车将稻谷稳稳送入烘干设备,颗粒归仓的忙碌图景跃然眼前。

如今,夏种工作接近尾声,广西玉林市兴业县蒲塘镇炉岭村的稻田已披上新绿。这些稻田的稻苗,大多来自兴业县北部水稻产业中心的现代化育秧厂房。近日,记者走进这座集育秧、烘干、仓储、大米加工于一体的产业中心,只见各功能区有序运转:育秧中心内,自动化育秧流水线精准作业,为农田培育秧苗;烘干中心里,高效设备快速为稻谷脱水,确保品质;仓储中心内,科学管理保障粮食安全;在大米加工车间,机器轰鸣,自动化生产线将金黄稻谷加工成雪白大米。不远处,米粉生产厂房也在高效运作,把一粒粒大米转化为细腻柔滑的米粉。

这一幕幕鲜活场景的背后,是兴业县北部水稻产业中心以机械化生产为笔,以全产业链发展为墨,在田野间挥毫泼墨,让传统农业持续焕发新的活力。

“机械革命”催生规模效益

产业链延伸创造高价值

“以前5亩地,一个人插秧要干5天,现在70亩地两天就能完成!”兴业县种植户何大姐的感慨,道出了机械化带来的巨变。自将农田托管给北部水稻产业中心后,她不仅轻松扩种至70亩,还被聘为中心食堂厨师,每月稳定增收2000余元。

这一转变得益于兴业县北部水稻产业中心的“硬核支撑”。该中心由广西兴业稻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建成投产,提供育秧、烘干、仓储、加工等全链条机械化服务,单季供秧能力达2000亩,稻谷烘干能力160吨/批,大米加工能力100吨/日。针对广西丘陵山区地块分散、机械化率低的特点,该中心创新推出“全程托管+按需服务”模式,农户可自主选择全流程托管或“菜单式”单项服务。2024年,该中心累计服务面积超4.2万亩,烘干稻谷达3000多吨,帮助农户减少稻谷霉变损失600多万元。“现在下雨天再也不用抢收稻谷了,100亩稻谷一天就能烘干完,特别省心。”大文村种植户梁大姐满意地说。

机械化不仅提升效率,更推动了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在中心的大米加工车间,稻谷经过清理、砻谷、碾米等工序变成洁白大米,次日便能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该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生产的‘桂兴稻泽’‘沙塘金粒’等大米品牌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广州、深圳等地最贵售价达每公斤18元。”此外,中心将产业链延伸至米粉加工,形成了完整的“从种子到米粉”的全产业链。“我们研发的‘寮峰米粉’已获得6项专利授权,通过绿色食品、香港优质‘正’印认证,还入选广西好食材榜单。”负责人自豪地说,“我们还与柳州螺蛳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年销售额超1200万元。”

这种“大米+米粉”的双品牌运营模式,使产品附加值提升超50%。目前,该中心年加工优质稻米2万吨,生产和销售米粉7000多吨,真正实现了“今天碾米包装,明天端上餐桌”的高效运转。

联农带农机制促共赢

传统农业迈入现代化

兴业县北部水稻产业中心打造的“从种子到米粉”全产业链模式,让企业与农户实现双赢。这一模式不仅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催生了就业岗位,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澎湃活力。炉岭村村民陈伯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在米粉包装线上熟练操作,笑着感慨道:“跟着中心干,每年多赚5000多元!”农闲时来此务工,已成为他家庭增收的重要渠道。

产业中心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脱贫户)”模式,建立起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发展进程,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该中心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回收稻谷,带动1.44万亩优质稻种植,使1875户脱贫户获得分红收益;还吸纳近20名脱贫户就业,帮助他们实现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此外,该中心积极组织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活动,累计培训农户和农机手300多人次,助力传统“老把式”向掌握新技能的“新农人”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兴业县北部水稻产业中心是玉林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实践。目前,玉林已建成21个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15个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从“靠天吃饭”到“机械化作业”,从单纯“卖原料”到打造自主品牌,玉林正通过全产业链的“链式反应”,持续释放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发布时间:2025-08-18提交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 孙勇军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处 刘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