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农机作业  >>  新闻详情
新闻详情
来源/作者: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 唐文光
  • 分享

  • 手机版

  • 微信

泰宁: 昔日“小田块 ”如今“农机演武场” 新农机在丘陵山区显身手

8月8日,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朱口镇洋发村,昔日被视作鸡肋的零散小田块,如今已成为农业科技新的演武场。

泥泞的陡坡上,自走式收割机履带转动,如履平地灵活转体,收割着双季稻的头茬稻谷:不远处,乘坐式高速抛秧机匀速前行,翠绿的秧苗精准落田,株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

这场夏秋耕作的科技秀,悄然改写山区巴掌田难以机械化的困局。

巴掌田耕出稻满仓

“瞧瞧,农机都能直接开到这些‘边角料’的田里了!不同地块,收割和插秧还能同时干,效率翻了好几倍。”水稻种植大户、泰宁县源海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世松话语里透着自信。正是依靠这些铁牛,他才敢大胆开星这54亩曾经无人问津的撂荒地。

履带式收割机轻松过水滩碎石路

“你看,这3块田加起来大概1.2亩,地块小,又分散,还得跨水滩碎石路过陡坡,过去靠人工,谁愿意来种?”叶世松指着眼前正准备插秧种植晚稻的水田说,“这些小块山垄田啊,就得用轻便灵巧的农机才施展得开!”

除了种植普通水稻,叶世松的合作社今年承包的水稻制种面积已突破800亩。这份从容,缘于合作社这十年来的科技突围。谁能想到,2016年之前,他还只种植几十亩地,靠的是拖拉机和简易收割机。

如今,合作社已拥有专业农机手11人、各式农机78台(套),服务范围包括育秧、耕整、植保、收割、烘干,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覆盖。

2022年以来,源海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超2万亩,其中无人机植保作业1万亩以上,年水稻(制种)烘干800吨。合作社年收入200余万元,带动30余农户共同致富。

当叶世松驾驶着履带式收割机在巴掌田里高效收稻时,合作社的年轻农机手小邱,正操控着新购置的大疆T70P无人机,在另一片田块上空进行施肥植保作业。

农机手小邱(前)正在操作无人机施肥

“这‘空中管家’装药量和续航都升级了,效率翻倍,一小时能干200亩地,顶得上几十号人。”小邱兴奋地介绍,“以前人工施肥靠经验,现在卫星定位+变量喷洒,每亩地能省20%肥料,水稻再也不会‘营养不良’了。”

科技的注入,让种稻难变成了种稻甜。农忙时节,合作社推出的托管服务成了抢手货。农户只需一通电话,服务即刻派单。“我们就像送外卖一样,把农机精准派到需要的田间地头。”小邱作为合作社的科技担当,成为越来越多农户信赖的“飞手”。

满载稻谷的收割机沿着水滩路返回机耕路旁卸粮。叶世松站在路边,极目远眺,千重稻浪翻滚。“从制种公司拿优质种子,有专家下田指导:工厂化软盘育好秧,机械精准抛秧;苗数、施肥、水分管理都有章可循,成熟了就机械收割。巴掌田的难题,真让科技给”碾’平了!”谈起种地的变化,叶世松说。他还计划着再采购一台大型烘干设备,提升全托管作业服务能力,为更多山区农户解忧。

农货乘着“小火车”出山

在相邻的梅口乡马安山农场,层层叠叠的梯田果园里,则是另一番科技新景象。叶怀莲的家庭农场占地384亩,山坡梯田地形起伏,层级分明,以往狭窄蜿蜒的小路,让车辆通行备受限制。

八月,黄桃、芙蓉李飘香,正是果园最繁忙的时节。这在过去,让成熟的果子下山曾是压在叶怀莲心头最大的担子。“以前愁人啊!全靠肩挑背扛,又累又慢,碰上天气不好,果子烂在地里、摔在路上的损失真是不少。”

装满竹笋的山地运输机随着轨道蜿蜒前行。

如今,一颗颗饱满成熟的黄桃、芙蓉李,不再需要农人挥汗如雨地背下山,而是乘坐着山地单轨运输机,沿着山腰间蜿蜒铺设的轨道,平稳而悠然地滑向山脚的集散点。

这得益于2022年起泰宁县大力推广的山地运输轨道惠农项目。叶怀莲的果园抢抓机遇,在政策支持下,架设起4条总长3000米的“钢铁长龙”,并搭配了9台运输机。

“现在轻松得很!”叶怀莲笑着说,“每台机器一次就能稳稳运走400公斤果子,2万公斤的收成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下了山,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更令她惊喜的是,这条“空中走廊”反向还能运送有机肥和农资,既省时又省力。

作为典型的丘陵山区县,泰宁茶山、竹山广布,却因山高坡陡、路狭场隘,长期面临“农产品下山难、生产资料上山难”的困境——人工搬运成本高、效率低,制约着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而山地轨道运输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这种新型农机适用于山地丘陵的毛竹、肥料、劳动工具等农资运输,可在陡坡和竹林中自由穿行,牵引机头更能实现无人操作,真是“上下坡比人走路还灵活”。

这种高效运输方式的优势,在毛竹产业规模较大的新桥乡体现得尤为明显。新桥乡拥有竹林面积7.27万亩,年均采伐毛竹高达70万根,年产鲜笋1.8万吨,相关产业年产值可达1.5亿元。山地运输轨道的普及,有效解决了偏远陡峭、地形极端复杂区域的运输难题,显著减轻了农户的劳动强度和运输成本负担,保障了春笋等时令山珍的新鲜度和经济价值。

截至2024年底,泰宁全县共安装山地运输轨道152公里,轨道392条,配备主机426台(套)。这一条条钢铁脉络,有效服务覆盖竹山12万余亩、茶山5000余亩、果园1200余亩、水稻育秧棚230余亩。

当零散的田块被科技串珠成链,当陡峭的山路被机械抚平拉直,这片曾经靠天吃饭的丘陵山区,正在走出一条科技兴农的新路子。

发布时间:2025-08-20提交人: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唐文光责任编辑:总站信息处 刘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