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甘肃省岷县,寒意渐浓,但田间地头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机械的轰鸣声穿过清晨的薄雾,农业无人机载着党参苗穿梭于山顶与山脚之间。如今在岷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早已成为过去,农机具的“一键启动”,让中药材种采迈入高效时代,新质生产力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距离县城92公里的锁龙乡拉子梁,驾驶员高慧明正操作着挖机忙碌地采挖中药材。
“这阵子正是采挖高峰期,活排得满满当当!”高慧明笑着介绍,机器一天能采挖六亩地,不仅挖得干净、不损伤药材,还省了不少力气,“现在一个月能挣3万多元,比以前人工干活划算多了!”说话间,铁臂不断伸展,一株株饱满的黄芪、党参带着泥土的清香“新鲜出土”,在阳光下透着丰收的喜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效农作的背后,离不开适配山地作业的农机装备。走进岷县火石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车间里整齐摆放着山地丘陵挖药机、党参揉搓机等特色农机,这些“量身定制”的设备,正破解着山地种植的痛点难点。
“这是今年量产的山地挖药机,液压驱动省柴油、成本低,操作就靠两个杆,简单方便,还能一机多用。”技术员庞小飞一边试驾一边介绍,机器的履带专门适配山地地形,不打滑、不压苗,特别受农户欢迎。
厂房另一端,大型激光切割设备飞速运转,一块5厘米厚的钢板很快被切割成所需形状。“这款党参揉搓机,一次能放十斤党参,一两分钟就能搓好,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搓出来的效果还更好!”技术员张阳平说,如今这款机器不仅在岷县热销,临洮、陇西等周边县区的农户也纷纷订购。
作为本土高新农机研发企业,火石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争取资金支持,持续深耕农机研发,成功推出移栽机、山地挖药机、揉搓机等一系列实用设备。
“目前揉搓机已预定600多台,采挖机卖出80台,销往省内各县区及宁夏、青海、云南等地,预计年销售额能达300万元左右。”公司副总经理任丽霞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在海拔2800多米的闾井镇林口村,操作员杨均恩和伙伴正操控着两架农用无人机循环作业。无人机稳稳升空后,沿着预设航线,将一袋袋鲜嫩的当归苗精准投送到地面车辆旁,整个过程安全高效,用时不到2分钟。
“以前运苗全靠肩挑背扛,累得够呛还慢。”种植户郭东鹏感慨道,现在无人机直接投送到车上,轻轻一拨就能码放整齐,“咱种地也越来越省心!”
岷县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西秦岭交汇地带,山地面积占比高达88.8%,河川地仅占11.2%,曾几何时,种管成本高、效率低是困扰农户的大难题。为摆脱这一困境,岷县抢抓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低空经济”的战略机遇,以“科技强农”为抓手,大力推广“智慧农业”。通过开展机械化培训、出台农机购置优惠政策、扶持本土农机研发企业等举措,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
“我们不仅帮农户买到好用的农机,还将在人员培训考证、机械维修、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服务。”杨均恩表示,希望帮助更多农户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培育一批具备现代化技能的新农人,把农业做得“更有科技范”。
从昔日的“二牛抬杠”“人挑畜拉”,到如今的“云端作业”“机械洪流”,岷县正以科技之力重塑农业生产方式。截至目前,全县已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89家,2025年通过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0850台(套),发放补贴资金2794.7484万元,7920户农户直接受益。全县农机保有量达31684台套,其中无人机122台,科技农机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近年来,岷县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正稳步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岷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站长孔德健介绍,下一步将采取“政策引导+技术培训+场景拓展”的组合举措,持续拓展无人机在各领域的新应用,全力构建“天地人机”一体化的智慧农业体系,为岷县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