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区撂荒耕地现状及整治对策


来源/作者: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农机服务中心 余旭红  日期:2023-03-23【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摘要:结合麦积区农村撂荒耕地的现状,分析麦积区农村撂荒耕地的主要原因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整治对策,为解决麦积区农村撂荒耕地整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麦积区;撂荒耕地;现状,整治,对策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关专家早已振臂疾呼,撂荒耕地的现实无疑又为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敲响警钟。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同时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机补贴等积极的支农惠农政策,从而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土地产出率有所提高,农民自觉珍惜和保护耕地的意识有所增强,但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对耕地的依赖程度有所减轻,从而在部分地区、部分农户,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撂荒耕地现象。

一、麦积区撂荒耕地现状

麦积区地处陕、甘、川之要冲,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全区现辖17个镇,379个行政村,总人口61万,其中农业人口45万,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2万亩。麦积区是一个农业大区,也是粮食生产大区之一。2011年之前,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农产品价格以及大量劳动力外出等因素的影响,全区撂荒耕地面积达3.8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8%。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合理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专业化销售、科学化管理、产业链延伸”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建设,通过健全工作机构,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引导,吸引龙头企业和种植示范大户,积极推进土地特别是撂荒地流转,相继在“两山一片”、“一沟两梁”、“三山一廊”等重点果品生产区域启动建成城郊南山万亩优质花牛苹果基地等一大批在省市有较大影响的主导产业基地,大大减少了撂荒耕地现象,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截至2022年底,全区共有撂荒耕地1.9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2.64%,比2011年减少了2.64个百分点,涉及承包农户8696户,经乡镇自查自验、区级验收组现场验收,复合撂荒地奖补暂行办法的面积为4919.5亩,落实奖补资金共计96.392万元。目前撂荒耕地大部分地处渭北干旱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区域,涉及全区所有乡镇,尤以新阳、五龙、琥珀、石佛、甘泉、花牛较为严重。

二、撂荒耕地的原因

剖析撂荒耕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外出,无人耕种形成撂荒。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使得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在家种田的收入,重工轻农思想作怪,农民对耕种土地依赖降低。近几年全区每年劳务输出达10万多人次,创劳务收入近10亿元,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左右。就拿石佛等劳务大镇来说,人均劳务收入更高,这些乡镇一个普通小工做一天工,除了吃住还能挣七八十元,有技术的农民工资就更高了。因此,农村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务工,留在家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妇女儿童,基本没有耕种能力。有些农民自己的责任田送给别人种,别人都不愿意耕种,农业效益比较偏低,农民耕地种粮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造成了耕地撂荒。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价格偏低形成撂荒。近几年来,国家在稳定粮食、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措施,但随着化肥、农药、柴油、种子等农资价格普遍上涨,每亩地的农资成本较以前有大幅增加,增加的成本直接抵销了种粮补贴、减免农业税等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虽然国家对粮食收购有最低保护价,但随着农资和其他物价的上涨,农民种粮的利润是微乎其微;如遇到冻、旱等自然灾害,不但没钱赚,还有可能亏损。加上种粮辛苦,农民觉得不划算,自然就不想种粮,这是导致耕地撂荒的另一个原因。

3.边远山区自然条件差,整村搬迁形成撂荒。随着麦积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依托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搬迁项目,对麦积、山岔、东岔等一部分住在林区和林缘边远山区的自然村进行了整体搬迁,原来居住村庄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利,信息又闭塞,耕种条件不好,人搬走了,耕地被撂荒亦是必然现象。

三、撂荒耕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造成资源浪费。耕地撂荒加速了土地干旱、瘠薄的进程,从而影响土地质量。耕地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留得方寸地,但与子孙耕”。仅有的资源如不加以保护和利用,将后患无穷。

2.影响产品供给。撂荒耕地面积扩大,农产品生产面积减少,农产品供应总量相应减少。当前全球性的粮荒问题就是粮食有效供给问题。

3.阻碍经济发展。麦积区是传统农业大区,也是产粮大区,粮食在农民家庭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撂荒耕地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就缺乏有力支撑。

四、整治对策及建议

按照“依法依规、镇村主体、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原则,坚持边摸查边整治,通过复耕复种一批、引导流转一批、代耕代种一批、土地托管一批、高标准农田改善提升一批等措施,加大耕地撂荒整治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为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提供组织保障。区委、区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区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撂荒地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各镇、道北办事处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村上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天水市麦积区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实施方案》和《天水市麦积区农村撂荒地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避免耕地撂荒。

2.加强宣传引导,切实提高农民保护和珍惜耕地意识。坚持将宣传引导作为推进撂荒地整治的重要基础保障,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全区撂荒地复耕奖补政策和整治方案,提高奖补政策的知晓率。开展普法宣传,杜绝耕地撂荒现象,明确告知农户有撂荒地的7日内清理荒草杂物并复耕复种,逾期拒不整改的将依法收回土地承包权。在广播中给村民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甘肃省《2021年全省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和《麦积区农村撂荒地专项整治方案》等文件精神。及时发布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撂荒地整治的公告》《告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全面宣传中央和省市有关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撂荒地整治等相关政策,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同时,利用微信群及时推送法律法规、典型经验、工作信息,切实提高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确保撂荒地整治工作如期完成。各村组织召开群众代表会议,通报撂荒地基本情况,讨论商议撂荒原因和复耕措施,然后制定撂荒地整治方案和初步整治计划,并对全村撂荒地农户撂荒地块、撂荒面积、撂荒原因进行公示。通过上门做群众工作,讲清耕地回收、种粮补贴等相关政策,动员农户复耕9627亩。

3.开展调查摸底,积极做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准备工作。一是迅速召开全区农村耕地撂荒整治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农村耕地撂荒整治工作。二是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动员镇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一户一户查,一块一块查,标识撂荒地的承包户及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建立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地信息台账。

4.增强生产的便利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条件。依托2021、2022两年度3万亩水毁农田修复和2022年度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把具备条件的2915亩撂荒地纳入建设范围,解决耕作条件差的问题。通过改善耕作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完善灌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

5.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进土地集中规范有序流转。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管理。强化土地流转管理,为防止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后出现撂荒,指导流转双方将相关要求纳入流转合同内容,让闲置的耕地流转起来,督促流转户复耕。二是统一开展农业生产托管,代耕代种。依托2万亩农业生产托管项目,16个镇及道北办(除三岔和伯阳镇)以村办合作社为载体,优先将4586亩撂荒地纳入农业托管项目,积极组织实施,解决无人耕种问题。

6.分类制定奖补政策,规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完善制定出台了《麦积区复耕撂荒耕地支持粮食作物生产奖补方案》,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一是对农户自己复耕(代耕)撂荒地种植粮食作物的,继续享受国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流转撂荒地耕种的,连续奖补三年。流转撂荒地在30亩以上复耕种植粮食等农作物,前两年按照每亩200元、第三年按照每亩100元标准进行奖补。流转撂荒地在20亩以上复耕种植露天蔬菜、油料等作物的,前两年按照每亩200元、第三年按照每亩100元标准进行奖补。三是规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严格落实“多种多补、少种少补、谁种补谁”要求,充分保护和调动各方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同时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全面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

7.加强督查调度,确保复耕有推力。区农业农村局、区林草局、区自然资源分局坚持落实“一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的制度,开展情况通报。采取明察暗访、督导调研、专项检查等方式深入村组,督促工作进度,完善工作台账,及时查漏补缺,全面复耕复种,确保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顺利推进。同时,为高质高效推进撂荒地整治,派出工作组深入各镇、道北办,逐村逐户逐地块开展督导检查,大力督促镇村开展撂荒地整治。

添加人:网站管理员 内容审核:网站管理员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