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巴渝乡村振兴路上的农机“土专家”


来源/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通讯员 董洁芳 杨培成 刘璐 记者 李学依  日期:2023-05-31【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兴村就要先兴人,振兴乡村从“人”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的是要振兴人才队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高度重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广泛树立乡村振兴“人才先兴”理念,深掘乡土人才“富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着力念好“引、育、用、留”人才振兴“四字经”,让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田间地头,活跃在基层一线,培育了一支知农爱农有情怀的“永久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首批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周元贵、陈伟、李刚、杨贤平、陈令、赵丽等,就是这支人才队伍中的突出代表。他们长期扎根农村,常年服务于三农,从事农机化事业长的有27年,短的也有12年。

宜机化改造是农机手留得住能致富的好政策

年近花甲的周元贵,精力体力都不输给年青人,作为重庆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的理事长,除了保障合作社近200台(套)各类农机正常运行、顺利完成全年流转耕作的2000多亩农田和1万多农户托管的农机作业服务外,指导农田宜机化改造,帮助当地农机手安心留下实现增收致富,就是他最忙碌和最关心的事。

周元贵(右)2月1日有现场指导土地宜机化改造

扎根农业生产27年的周元贵被重庆农业界称为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开路先锋。他深知宜机化改造对农机作业提效和粮食增产增收的重要作用,今年刚过一月,他就开始忙碌在农田宜机化改造现场。“周理事长是重庆市农田宜机化改造专家工作室专家,他经验丰富、工作认真,经常到现场指导,对我们施工帮助可大了。”永川区来苏镇塔院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负责人张庆荣说。

“农田宜机化改造,目的是让小田变大田。主要是采取连通田块、陡坡改缓坡、不规则田块改条状田块等方式平整土地,让农田小并大、短并长、曲变顺、陡变缓、互联互通,使得农机方便下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综合利用率”, 周元贵介绍起来很专业。

自荣获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称号后,周元贵的责任感更强了。他说,政府把开发乡土人才资源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让我们 “土专家”有机会得以大展拳脚,这是大家对我干事的认可,更是我为家乡做事的动力。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希望有更多的年青人留下来干农机,通过农机实现增收致富。

永川区农机推广站负责人吴修明和周元贵是老熟人,他说,周元贵是我们敬佩的农民高级技师和本地农机“土专家”,是我们农机技术技能推广培训的特邀老师,通过培训讲课、现场指导,每年至少培训100多名农机手,他培训出来的农机手能力强,有留在农机合作社的,有的自主创业成为种植大户,农机手收入都不错。

热衷于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周元贵,充分利用合作社集农机具销售、农机展销、农机化技术推广与培训、农业社会化和跨区作业服务为“一体”的优势,通过培育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引领许多农机技能人才投身到“科技务农”的大道,帮助他们走上农机增收致富路。

农机高技能人才是农机作业节本增效的关键

4月11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农机“土专家”陈伟,他正在为流转来的200多亩宜机化改造农田作水稻无人机飞播准备。

“今年能在自己改造后的农田上大干一场,特别有成就感。改成前,这里小田块居多,无法使用农机,能进农机的作业效率也不高,现在农田变大变平整了,用无人机飞播种植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除草、喷药、撒肥都用植保无人机,夏收时联合收割机一收,全程高效率的机械化,这是我们农机人追求的。”陈伟兴奋地说。

擅长农机作业服务的陈伟,是重庆市农机驾驶操作专家工作室、市农田宜机化改造专家工作室的专家。2018年至2020年,分别荣获“全国农业技术能手”、重庆英才-乡村技术技能领军人才和潼南区 “潼南工匠”称号。2015年以来,他带领自己的农机作业团队参与指导和改造的宜机化农田项目达30多个,面积达20余万亩,因为陈伟团队常年在农机作业一线,了解农田如何改造更宜机更高效,他承担的项目完成后都被评为重庆市宜机化改造的示范工程,改造后的粮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可年均节约生产成本300元以上/亩,得到了当地农户的认可和地方相关部门的肯定。

“20多年的农机作业经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农机高技能人才对作业团队发展的重要性,一个农机作业高技能人才,既要能娴熟操作农机,又要懂得维修保养机具,还要有为农户节本增效的理念,这样的农机作业能手月收入在1万至1.3万元。”陈伟向记者坦然,虽然重庆市农业相关部门经常开展农机作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工作室成员讲授业务知识和现场指导操作,但农业生产一线还是很缺农机作业高技能人才,希望国家在这方面人才的培育上有更多好的政策。

陈伟培训合作社农机手

降低机收减损率是减少粮食损失的重要手段

李刚是地道的农村娃,小时候的饥饿经历让他记忆犹新,从事农机服务行业的16年里,他一直关注农业机械在收获环节的粮食减损。当看到散落在农田里的稻粒,李刚心里总有一种负罪感,特别希望能把增产的粮食实现颗粒归仓。李刚测算过,一亩田损失多的时候达30多斤稻谷,少的也有10多斤损失,按照自己合作社每年机收水稻3万亩计算,机收造成的减损就可能有好几十万斤稻谷。

从2012年开始,李刚就专研机收减损,特别注重在农机作业时的经验总结、问题分析。李刚说,在机收作业过程中,容易造成粮食浪费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适合本地使用的农机偏少,按照北方平原地区设计的收割机,割刀数量少且间隙大,稻谷容易漏掉;二是机手操作水平不高,机手驾驶农机在稻田里转弯掉头时,如果幅度过大就会造成较大面积碾压水稻田,被碾压的稻粒不易收割;三是农机农艺融合度不高,有的稻田没有预留农机行走的坡道,农机下田作业时容易碾压部分水稻造成损失。

只要发现因农机设计缺陷造成机收损失的问题,李刚总会及时反馈给厂商,通过厂家改良优化的农机,在实际机收时水稻损失率得到了明显降低,深受农民的欢迎。一有时间,李刚就会走进农户家宣传机收减损的必要性,深入农田指导宜机化改造,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针对农机手操作不规范水平偏低的实际,李刚通过师带徙、老带新和组织技能培训活动,帮助农机手提高技能水平。

通过采取使用改良机具、提高机手技能、农机农艺结合等机收减损措施,李刚的农机作业团队代收的稻谷损耗率从3%降低到1%以下,也就是说,每亩田能增收20多斤稻谷。10年来,合作社累计机收稻谷近40万亩,照此计算累计减少稻谷损失近千万斤。目前,合作社的30名机手,有1名获得高级职称,8名获得中级职称,有的机手还被评为市级十佳机手称号,纷纷成了周边种粮大户争抢的“香饽饽”。

李刚现场培训农机驾驶员

“接下来,我们还将组织机手参加全国高水平的机收比赛和农机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代练提高机手的操作水平,进一步减少机收损失。”李刚自信地说。

无人机直播技术是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真实体现

高中毕业后杨贤平就外出打工,先后在广州、深圳等地打拼,2010年返乡创业从事农机化生产服务。说到杨贤平,有想法、能吃苦、干实事、懂技术、爱农业是当地人对他的评价。

4月12日记者电话采访时,杨贤平正在农田里做无人机飞播水稻准备工作。“你过去看一下,那边的机具出了什么问题?”电话那头杨贤平的声音突然高起来,“没事的,可能是作业机具出了点小毛病,我们今天在平整农田,为接下来的无人机飞播准备。”杨贤平说。

为了实现既能作业高效,又能减少成本,还能增产增收,杨贤平从2018年开始探索无人机直播技术,当年投入20多万买了3台植保无人机,开展了水稻直播试验。通过找资料看视频自学,有疑问请教专家,出现问题联系厂家咨询,有困难找行业部门帮助,杨贤平先后做了淹水、放水、沙地、泥地、坝田、冲田等6种不同条件下的水稻直播对比试验,形成了详细的水稻直播试验数据;2019年,杨贤平率先在合作社的300余亩流转田进行水稻直播种植示范,当年亩产达1471斤,示范效果很成功。

为了推动梁平区水稻实现高品质发展,杨贤平将试验成果交给区农委,带动更多农户开展无人机直播水稻作业。通过组织水稻种植大户在不同环节前来观摩,培训农户学习新技术,举办直播稻测产大会,无人机直播技术在全区深入人心,2020年全区水稻直播面积就突破2万余亩,2022年达到近9万亩。

杨贤平带学生现场实训

杨贤平在2019年全国首届植保无人飞机操作技能展示活动中取得第二名后,信心更足了。如今,杨贤平学会了高空航拍航测制图技能,可以随时掌握田块中间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对今后的发展,杨贤平充满自信,他说,如今科学技术在农机化发展中得到广泛运用,农用植保无人机发展速度很快,通过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将会更快地把科技兴农之路走得更宽更好。

试验示范是推广高效种植模式的必要前提

85后的陈令是油菜、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能手,他爱钻研、善总结、乐推广,多次承担试验示范项目,成效明显。

在开展油菜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过程中,陈令通过不同密度、不同肥料、不同播种方式开展试验,对比总结出了最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高效种植模式,每亩地可为农户节约成本150元左右,亩产量平均增加约50斤。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过程中,通过选用适合机具、筛选优质品种、开展测土配方、进行科学管理等,2022年,陈令试验的马铃薯亩产量达8000斤,亩种植纯收入达到7000多元。

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在样本收集、数据对比、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陈令总结出了一年三季的高效种植模式,即马铃薯+高梁+萝卜/白菜,通过了解种植品种的时节要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每亩单产效益的增加。这种收益好可操作的高效种植模式在当地得到成功推广,进一步带动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种植积极性,也为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新发展模式。

“陈令很有悟性,天生是个玩农机的料,2018年获得过‘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称号。他不仅是农机作业高手,还是维修专家,农机上的疑难,只要他到场,准能迎刃而解”,开州区农机推广站技术员陈静是陈令的师傅,说起这个爱徒,他赞不绝口。

陈令认为,无论种植什么农作物,只要种植模式成本低、效益好且机械化程度高,老百姓就会选择,试验示范总结出最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高效种植模式很有必要。

陈令被市农业农村委聘为“重庆市农机重点工种专家工作室”成员、市农业农村委农机教学培训师资库教师、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特邀教练、金开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及开州区农广校实操老师。10多年来,他带出来的徒弟有上千人,如今都服务在全市的农机化发展大道上。

绿色环保是我追求的发展目标

赵丽是首批306名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中仅有的6位女性之一,她先后被评为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重庆市首届十佳农机合作社经理人、市首届百优农村电商“巴渝网姐”、市振兴乡村模范巾帼、“忠州英才”、忠县政协委员和新立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充分利用自己在农机化领域所掌握的技术、机具、资源优势,阔步在农业现代发展的大道上,追求着自己绿色环保农业梦。

4月12日,记者电话联系了赵丽,电话那头声音洪亮,从语言中就能感觉到她的干练与直爽,“抱歉,刚才忙着没来得及接电话,最近在备春耕,事有点多。”话音未落,听到电话那头又有人在找她。

2013年,赵丽在新立镇华福村成立忠县晨帆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605亩田地种植优质水稻,陆续投入500多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吸收拥有大中型农机的农户为社员,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及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带动全县发展几十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示范带动效应明显。2015年起,赵丽推行“苕子有机肥”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和“稻鱼共生”技术,实行水稻生产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在田间安装诱捕器和太阳能杀虫灯来防治二化螟。2016年,赵丽利用200亩稻田尝试“稻鱼共生”“稻虾共生”技术,投入50多万元,在田间安装物联网视频采集箱,建立物联网农产品追溯体系和“智慧农场”管理系统。2017年起,实施“苕子有机肥”绿色生态施肥方式,实现了水稻种植无污染、无农药残留。如今,稻田里出产的优质稻米、稻花鱼、虾等非常走俏。据测算,采用新技术过后,稻田亩产值可增加8000元至1万元。

赵丽在花椒基地指导农民工正确使用电动修枝机

在谈到她的“稻鱼共生”“稻虾共生”和绿色大米生态种养业时,赵丽自信地说:“绿色环保是我追求的发展目标,我们的有机稻花鱼品种包括鲫鱼、鲤鱼、草鱼和桂花鱼,桂花鱼批发价大约在65元一斤,其他的鱼在18至25元不等,供不应求,收益很理想。”

说到今后的发展,赵丽更是滔滔不绝。她说,我们的想法是通过科技发展绿色健康农产品,为振兴乡村做点实事。一是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农药化肥减量、产品安全溯源等工作,为市场提供安全绿色农产品;二是帮助乡亲们多增收入,让留在村里的有收入,外出打工的安心;三是通过师带徒、农业技术田间课堂和专门培训活动,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四是努力营造一个水清甜、树翠绿、地无污染、空气清新的美丽乡村,留住更多的本土人才振兴乡村,吸引更多能人志士到农村建设发展。

                                           

添加人:网站管理员 内容审核:网站管理员
欢迎分享,转载请保留出处及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与监理网(http://came.net.cn/)。 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中国农机推广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信息推送。